一个没怎么读书的二月,心里像是有一条大西洋鳕鱼在嗦你痒痒,挠又挠不到;时间久了,浑身不自在。
封面图片是FernandLeger的《三个女人》
黄赌读、黄赌读,从小就是被老师家长明令禁止的东西;再有就是声色犬马的网络世界,比如小时候舅舅反复告诉我:“长大了千万别去网吧。”算上这个,一共有四样东西;很不幸地,我沾染了一半。
我们小学的外墙上总是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画报。一般来讲,上面贴的都是风姿绰约的小花朵们,但是偶尔也会有其他主题。比如在禁读宣传周里,这些画报贴的都是那些因为读书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还有一些瘆人的图片——我觉得根本不适合给小学生看,那都是些读书过多的人的脑子:千疮百孔,满是蠹虫;乌漆麻黑的,让人看了反胃。
整个十二年的小初高生涯中,每次放寒暑假之前都会有比较正式的安全教育,往往是请一些在戒读所、或者地区法院工作的人;在小学的时候,则是放一些教育影片。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很愧疚,仿佛辜负了这么多年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更为自己欺骗他们而感到惭愧:我毕竟不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了。因为我虽然不喜欢赌博和网络游戏,但是却总是偷偷找一些色情内容和书籍来看;更为令人发指的是,我尤其爱看色情读物。
我算是流着东北人的血,也在北方的冬天度过过一些日子;信息时代以来人们对这个大雪纷飞的国度有了更多了解,知道了有很多北方的孩子有过把舌头冻在门把手上的经历。问之何故,对曰:“因为我爸让我一定蹩(别)舔。”现在有人知道了我老家在东北,就会问我:“你舌头黏过门把手吗?”我会说:“有、有。”对方便以一脸看傻逼的表情看着我,仿佛我嘴里塞着个灯泡。
但是实际上,我没有舔过门把手。因为我小时候偷偷读过一本冒险小说,里面就有寒冬触碰金属制物被黏住了的情节。我更记得小说中主角的同伴往他手上撒了泡尿才救了急——这固然是修辞,但是我却从未想过去舔门把手了。
可是万一那人问我:“你怎么不舔呢?我认识的所有东北人都舔过!”我便不好回答,说自己听话,这在青年人之间却不是很讨喜;若承认自己小时候看过这么一本书,这些想装作无拘无束、自在不已的叶公就会一脸惊异地看向我:“你竟然还读书?”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儿,便会悄悄地疏远我,如同对待一个极爱手淫的人。或者有些比较开放的,会说:“哎哟我们都懂的呀!”却背地里跟自己的朋友讲起:“潘吃鸡?这人没事干就读书,怪不得成天看着魂不守舍的肾虚样,呵呵。”
爱看黄片的、好赌的、沉迷网游的和读书的,在人们心中都一个样: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或是成天萎靡不振,目光呆滞。青年人瘦弱不堪,成天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到了中年,大腹便便,头如卤蛋,到了家里便对自己的亲人大吼大叫:“别管我!”如同这些人年轻时找不到正经的女朋友,老了之后,妻子孩子都只能望着他们摇头叹气。只有自己的孩子在节前教育或者禁读宣传课上会默默地想起自己的父亲,趴在桌子上,把头藏在手臂里默默流泪。
“如果身边有陷入读瘾无法自拔的亲人、朋友,请一定要帮助他们,尽早治疗,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小学老师心不在焉地宣讲着,女孩也同样望向了蓝天和烈日出了神。想到自己的父亲因为非法买卖书籍、教唆他人写作而锒铛入狱时,心里全是愤懑:他竟然可以如此不负责任!但是当她看到自己的爸爸在戒读所里,几乎已经不成人形的时候,却又潸然泪下。戒读所的工作人员说:“读瘾和网瘾不一样,发作慢,所以也更难识别。你爸爸来这里两个星期不读书,都像个正常人;但是有一天突然崩溃了,先是横冲乱撞,后来又是寻死。我们不得已,才给他注射了镇静剂,捆在了椅子上。”
隔着防护玻璃,女孩愣愣地看着爸爸,听工作人员的说明。这时她看到他爸爸双唇微颤,仿佛在说什么;一会儿,声音更大了、清晰了:“女、女儿啊!千万不要读书哇!”听罢,女孩又哭出了声,用力地点了头;一旁的工作人员也别过头去,抹了一把眼泪。
我虽然没舔过门把手,但正是出于同样的缘故,我读了书。我想起小学时看的禁黄影片,里面讲到几个少年在地下台球室弄到了一张“毛片”,带回家后,趁父母不在便观看了起来。之后,“竟然不知羞耻地开始模仿起影片里的行为。”——我一直记得这个表述,记忆犹新,是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
那天傍晚我去不远的工地玩耍,看到废料堆旁蹲着一个人影;我悄悄往前走去,看到他竟然是在读书。那人随后发现了我,惊慌地跳了开来,书掉在了地上。他神情复杂地看着我,又看了看地上的书,对我摆了摆手。我那时不是很理解他的意思,低头把它捡了起来,封皮已经掉了,是讲人的不平等由何而来——荒唐!等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他已经不见了踪影。我看着那本书,突然觉得口干舌燥,浑身的温度都涌向了脑门;看四下无人,“竟不知羞耻地”跟那人一样,蹲下来读了起来。
时至今日我明白那人为什么要冲我摆手了:读书人哪里不知错?大部分瘾君子都讲:书里有更美丽的世界,为什么要在现实世界里甘受平庸和烦闷的生活?我记得有个名人因为读书太多,头昏脑胀,年纪轻轻就开车出事故死了。我在躲过封禁的读书网站里苦苦寻找,找到了他的笔记:“一旦狂热地进入阅读状态,整个世界便不复存在。孩子最终完全沉醉其中,不断传来的命令也无法将其拉回现实……他终于吃饭了,食物尽管实实在在,他却觉得不如他在书中看到的那样真实、可靠。”这便是瘾君子的一个典型。但是这位名人毕竟执迷不悟,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还有个英国人则更清醒,他说他很憎恨自己,因为每次出远门都要背一大麻袋的书籍。这事情讲起来,就好像被人发现自己电脑里无数色情影片一般,“搬运行李的人都一脸怪异地看着我,出于礼节又不好说什么。”他反思到:“为什么有那么多读书的瘾君子执迷不悟呢?竟然以为书里虚妄的世界接近了真理!”又讲到:“读书的人难道就比种地的见识过更多吗?”再有一个法国女作家在小说里,借一个人物之口自我批评——可能是觉得这样比较委婉——批评了读书的孪生兄弟,写作。那个女角说:“你们真滑稽,比赌博的人还滑稽。”另一人问:“怎么喝赌博比?”女角说:“赌博的人想让大家赌博,写作的人想让大家写作。”
读书人哪里不知错?我一度也怨恨自己停不下买书的手、合不上看书的眼睛。但是这种精神和生理的双重依赖太大了!今日提笔写这文章规劝各位不要读书,是来自于我来到巴塞罗那两个星期的感受。我原来很高兴:自己和对门姐姐打情骂俏,似乎能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不想两个星期一过,心里仿佛几条狠毒的小鱼儿嗦自己的心脏,难过得要命——想读书啊!如饥似渴,心情沉闷,反复责难自己怎么这么久不读书,又想平复这种责难。冷落了对门姐姐,她也就要搬走了。惶惶不可终日,每个二十四小时都觉得少了什么;却吃饱穿暖、太阳晒足。百无聊赖,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最后实在无法忍受,便又找来那位被车撞死的人的小故事读上一读,一天过去,顿时酣畅淋漓,大呼痛快。急于告诉自己的同好,就到网上写上几个文章;第二天起床,发现一夜之间十几个赞同,是为满足。心中做错事的愧疚感,竟然就这样慢慢平复了。
唉,实在是诱惑太大。
身边的人并不是没有规劝过我。就如同我小时候藏在电脑里的毛片被我爸看到了,他不露声色。有一次就这么对我说:“电脑里有好多成人的东西,给你买电脑就是为了让你干这?”他也没办法把我一下送到少教所,就这样不明不暗地批评我。到了后来我藏的一本古罗马的论著被他发现了,他不经意地说起:“那都是什么东西!”我不敢说话。
或者是我高中时曾喜欢的姑娘,她拒绝了我,因为没办法接受我描绘出来的那个世界。“活在现实吧!”然后和我的室友在一起了。“他让我觉得更亲近。”她这么说。那时候我正看着一本意大利人写的幻想小说,确实光怪陆离。这巨大的打击让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成天读书度日,这颓废的样子差点引起老师的注意。
我此时写作,忽然体会到了色情论坛上写黄色小说的人的心情:在微不足道的道德压力下,有一种莫名的极大的喜悦。想来真是可笑:我正写作来规劝大家不要读书,切不可犯读瘾。
但是为了未来我的子女,我必须要提出这样的规劝。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也是一个问题,就像我爸爸,看到我看黄片也没有很严肃地阻止我,这个社会对待读书的人还是太柔和了,仿佛是一个灰色地带。色情内容风行,或许是因为饮食男女,多多少少有这样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读书却不是!那些聚众读书的,应该和聚众赌博的人一样被严查、抓起来;写作的人,应该收到更严厉的道德批评;少男、少女们,如果看到读书的人,不能像对待看黄片的人一样,而是应该立马告诉老师和学校领导——这种人,是社会的祸害,汤里的老鼠屎,留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