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的进步,疾病的诊疗逐渐朝着舒适化的方向迈进。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全身麻醉是消除焦虑、避免疼痛的最佳选择。全身麻醉简称为全麻,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者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让患者失去意识、全身痛觉丧失、遗忘手术全过程的一系列操作。从该定义中我们了解到意识和痛觉的丧失是全麻最核心的作用。
然而精准化麻醉发展到今天,全麻后仍然会出现一种让麻醉医生和手术患者“谈虎色变”的并发症:术中知晓!该并发症于年美国媒体评为9大医疗事故之一,并成为了好莱坞“脑洞大开”的素材,于当年上映了一部术中知晓题材的惊悚电影:《夺命手术》(英文名AWAKE)。
电影中手术准备开始,克莱以为自己已被麻醉,令他恐慌的是自己的意识竟如此清晰,甚至能感受到身体被剖开,撕心裂肺的疼痛感迎面袭来,但身体完全不能动弹。影视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知是否为巧合,当年电影上映后,医院的全麻率显著降低。
术中知晓带着它神秘的面纱通过影视作品第一次展示在广大普通老百姓面前。大家不经要问真实发生的术中知晓和电影里描述的一样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哪些手术的全麻容易遭遇术中知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从全身麻醉的前世今生开始聊起。
上古时代的全麻
早在公元二世纪我国伟大医学家华佗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之后又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泡制,终于研制出麻沸散。国外麻醉药剂最早出现于公元64年,罗马军医Dioscorides使用的全身麻醉剂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煮酒。
现代的全身麻醉
直到年,才开始有了现代麻醉医学这一专业的医学门类。Morton于年10月16医院医生首次用乙醚成功地为一例大手术实施麻醉,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
1.吸入全麻药
年之后的一个世纪,吸入性麻醉药呈井喷式发展,年Suckling合成氯烷,年Terrell合成异氟酚后经Krantz和Dobking等动物实验于年应用于临床。年Terrell合成异氟醚后经Klantz和Dobking等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年Regan合成七氟醚。年Jones首先在临床应用地氟醚。
2.肌肉松弛药
全身麻醉的出现让外科手术从野蛮走向科学,但另一个难题是外科医生希望做腹部和胸部的手术时病人的肌肉松弛一些。而麻醉医生仅有的办法就是使用大量的镇静类麻醉药达到一个“深麻醉”状态风险极高及副作用大,因为那时没有肌肉松弛药。
几个世纪前的南美洲人用蝎、毒蚁和某些植物蒸馏汁的调制品去浸泡箭,用这样处理过的箭射中动物,动物即刻麻痹死亡。这就是人类使用的最早的肌松药,将其称为箭毒。年FoldsFF将琥珀胆碱用于临床麻醉,年BairdWLM首次将泮库溴铵用于临床。年维库溴铵和哌库溴铵研制成功用于临床,成为临床麻醉中主要使用的肌松药。
3.阿片类镇痛药物
“阿片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全麻和疼痛治疗中的基石用药,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疼痛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4.静脉麻醉药
最后介绍的是一种划时代的全身麻醉神药——丙泊酚。丙泊酚于年由英国ICI公司Glen在研究具有催眠作用的酚类衍生物时首先发现。直到年生产出以脂肪乳剂为溶剂的得普利麻,丙泊酚才开始正式应用于临床麻醉。作为一种强效镇静剂,丙泊酚通常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小操作或检查。比如,医院的无痛胃镜或人工流产中,就经常会使用到白色乳状的药液丙泊酚,因此麻醉医师也将其形象的叫做“牛奶”。
通过以上对全麻药物的介绍,我们可以将全身麻醉的原理归纳为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全麻的三基石分别为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和超强镇痛,缺一不可。而术中知晓是在意识消失这一环出现了问题。患者在手术中因为镇静不足而导致意识清醒产生记忆,而同时肌肉麻痹,无法说话和动弹便产生了术中知晓。我们需要知道是从大脑和脊髓的功能支配上来说,意识和痛觉是可以的分离的,若此时因镇痛不足产生痛觉,将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
哪些病人在全麻后容易发生术中知晓?
1.一些特殊手术如:心脏外科手术、腔镜手术、急诊失血性休克手术,因为术中不能过度抑制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所以有较高的发生率。(电影《夺命手术》中的主角就是经历了心脏外科手术)
2.患者高龄或体质差,从而在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容易波动,造成对麻醉深浅判断的失误。
3.某些患者因慢性酗酒、吸毒对麻醉药剂量要求增加。
但大家也并不要过于担心,早在年,针对术中知晓,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就通过了《关于术中知晓和脑功能监测的指导意见》,国内的麻醉学领域也表明了对术中知晓的高度重视。
麻醉医生在实施全身麻醉时都会对术中知晓采取一定的措施
1.术前或术中应用具有遗忘作用的药物——咪达唑仑,它具有镇静、催眠、顺行性记忆遗忘和抗惊厥作用。
2.麻醉医生会使用静脉+吸入麻醉药复合的方式来抑制患者的意识,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
3.对于心脏手术以及预见术中会出现严重血液动力学波动的患者,麻醉深度往往较浅,术前麻醉意识谈话时会告知其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性较大,毕竟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4.最后,麻醉医生还有一项终极武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index,BIS)。BIS系统通过分析脑电图将人体的麻醉深度转化成1~的指数。清醒状态85~,手术期麻醉40左右,深麻醉20。麻醉医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读书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原标题:《“众人皆醉我独醒”——揭开全麻后术中知晓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