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镇静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儿科急诊中。程序化镇静的典型适应症包括骨折/脱臼、创口处理、撕裂伤、腰椎穿刺、静脉导管置入和诊断成像。美国儿科协会提出的儿科程序化镇静目标为保护患儿安全、保障其权利;最小化疼痛和不适;控制焦虑,诱导遗忘,避免造成心理伤害;防止无意识行为,保障程序化镇静顺利完成;保障患儿安全。
对此,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Hartling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旨在检验儿科程序化镇静常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发表在AcademicEmergencyMedicine杂志上。
该文章检索至年12月Medline(始于)、Embase()、CDSR()、DARE()HTA()、国际要学文摘(IPA,)和CINAHL()数据库的儿科急诊程序化镇静文献。干预药物包括丙泊酚(+/-阿片类药物)、氯胺酮、氯胺酮/丙泊酚联用、氧化亚氮和咪达唑仑。
主要结局为安全性(副作用、不良事件),次要结局包括不良事件干预、程序化镇静有效性(完成度、镇静深度)、镇静时间和急诊留置时间。
结果显示,该系统评价共纳入14篇文献,涉及的药物包括丙泊酚(6/)、氯胺酮(7/)、氧化亚氮(5/)和咪达唑仑(4/)。其中,半数研究对丙泊酚的安全性存在争议;3篇文献指出丙泊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特别是呼吸抑制(发生率至少为1.1%)和需要干预的低血压(5.4%)。此外,4篇文献认可了丙泊酚的有效性。
在应用氯胺酮进行程序化镇静方面,5篇文献认可其有效性,7篇文献认可了其安全性。关于氧化亚氮安全性,5篇文献认为其较为安全(呼吸事件发生率为0.1%),大多数文献认可其疗效。在咪达唑仑的使用方面,4篇文献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为保证镇静效果,咪达唑仑须和另一种药物联用,但是会增加儿童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9.1%去氧饱和,0.1%需要干预型低血压)。
从该研究来看,如果是较小的疼痛操作,氧化亚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合作儿童,实现最低限度的镇静和麻醉。咪达唑仑单独应用时并不能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增加儿童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氧化亚氮和氯胺酮用于儿科急诊程序化镇静安全性高、疗效较好。
编辑: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