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知针灸即是不幸
为了这片土地上的针和灸……
话说从小孩子的玩耍就能看出家里是干什么的,我家的孙儿们即使是玩耍也是拿着针盒玩扎针的游戏。想起我的童年也是整天跟在做医师的父亲身边,玩医生的游戏,这就是所谓的家族遗传吧!
没准真是近朱者赤,我的哥哥也当了医生,他的子女、还有我的子女,也都学了针术。现如今虽然还能找到针灸师,而针灸师培养制度(针灸师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却不复存在,这就相当于我的子女们10年、甚至是0年的学习都可能化作泡影。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叮嘱他们,即使不当针灸医师,也要知道针灸之术。
我的心中始终有一种信念就是针和灸才是最高等的医术。我以针灸师的身份能存活长达60年之久,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治病全部都用针灸,若针灸的疗效很一般的话,我的针灸诊所早就关门大吉了。
至今还是会有源源不断地病人来找我看病。不,应该是找针灸医术看病。那些放弃了现代医疗技术以及汉方汤药治疗的病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寻求针灸的治疗。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可以安心施展针灸术的医生却只剩多人而已了。
抛开其中大部分的年岁过高不能亲自施针的针灸师,能亲手施针的真的是寥寥无几了。有人会觉得,还有韩医师(又称汉医师,即韩国的中医。)呢,有什么好担忧的。严格地说,韩医师不可能等同于针灸师。针灸师可以凭借针和灸治病,可是汉医师却否。汉医师是不可能像亲手扎针施灸的针灸师那样精湛于针术和灸术的。
即使有韩医师是有实力实施针灸的,可是比起得花费一番功夫,诊疗费还少得可怜的针灸,当然会选择开方药治疗了。
也难怪朝鲜时代(年到年)专门制定了相关制度划分药与针灸,只可以二选其一,专攻一项,而不可同取。若没有这种制度,医生就只会取用较为省事的开方治疗,而针术就会因为失用而越来越落后和失传。
撰写著名的《东医宝鉴》的许浚分明就是个开药的侍医,而以用针与灸而闻名的侍医则是撰写《针灸经验方》的许任。
古人说,目不识丁者,也能施针治病。说明任何人,只要看清楚且熟练于治疗某个病要在哪些部位施针,当碰到同样的病时,便可以亲手施针治愈。可知在针和灸的领域,比起“學”(韩语中解释为“学问”),更重要的是“術”(“术”,即“手艺”)。
要成为以针治百病的医者,固然需要医学知识的长久积累和刺法灸法技术的反复磨练。可是即使没有辩证,在全身上下随便找个部位扎针或艾灸,仍可以显效,所以才会有目不识丁也能用针的说法吧。
不知道针灸有多么棒的人,那真是不幸。放着治病的捷径不走,辛辛苦苦绕道而行,所以说是不走运了。无论怎样,遇到了我并亲身体验到了针灸疗效的人都是幸运的。(确切地说,关键不在于遇到我,而是有缘遇到针灸。)能阅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也是幸运的,能真正明白针灸的威力有多大并能找到治病的捷径。
如果觉得难以置信,那就来切身体验一下针灸吧。只要依照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扎针施灸,任何人都不用吃药,医院了。当今世界医学已进入东方医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并形成新的综合性医疗体系的替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