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17时50分左右,鄞州东吴镇往育王方向,一辆小轿车翻倒在路基带处。民警到达现场时,司机贺某已获救。据了解,该车驾驶人贺某感冒已多日,一直服用感冒药,驾车前,贺某刚服药不久。车辆行至事故路段,贺某脑袋迷迷糊糊,结果眼前一黑,车子撞到路边隔离栏上,翻下路基。
“其实,药后驾车的危害不次于酒驾、醉驾。只是很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鄞州交警大队事故对策中队王警官这样讲。在一些追尾的交通事故中,因服药后驾车而引发的事故有很多。
“药驾”真的很危险据王警官介绍:《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指出,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有麻醉性的危险药剂是明令禁止在开车时服用的,否则出了事故要负严重责任。但感冒总容易被忽略,感冒生病了,人体本身就容易有疲劳感,再加之服用一些有副作用的感冒药物,驾车时很容易瞌睡,是很危险的。”王警官讲。
鄞州二院急诊科的王医生一些治疗感冒、抗过敏药和镇静类药物中因含有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等成分,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困倦、嗜睡、注意力分散等现象,有的还会出现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症状。有些药物即使是前一天晚上服用的,第二天还会有昏昏欲睡的“后遗症”。而这对从事驾驶、高空作业和精密仪器操作者而言,很容易发生意外。“对驾驶员来说,生病既要吃药,又要保证行车安全,合理用药就很重要。确实需要服用感冒药后驾车的驾驶员,最好选用中成药或选择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西药。在驾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服药品的说明书,了解所含成分及注意事项。”王医生提醒说。
这些药物要注意!目前,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使用得比较普遍,这些药物按照其影响可分为3类,即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
兴奋剂如咖啡因、可卡因、非那明和氨基丙苯等,这些药物在发挥作用时,会带来副作用,如情绪急噪,焦虑不安,机体的某些协调因素失控和减退,影响判断力,越来越冲动等。可卡因还会使人产生狂妄的感觉,以致丧失警惕性和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仿佛是无所不能,在行车途中往往好超车,置危险于不顾。
镇静剂如扑尔敏、安达可辛、利血平、塞杜可辛和苯巴比妥等。这类药物能冲淡感受外界事物的情绪,使人表现出冷淡、消极、肌肉活力下降,各部位协调涣散,并出现睡意。服用这类药物,15—30分钟内就能被吸收,发挥作用,而且能维持3—6小时,有的长达8—12小时。驾驶员服用这类药物后1小时,驾驶能力就显著下降,如反映时间、注意力分配等,并损伤视觉而出现隧道感,打起瞌睡,四肢无力,全身疲软,目眩头晕等。
致幻剂如麦斯卡啉、普西比辛等。这类药物能使人产生梦幻感觉,神经错乱,并出现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症状。
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感冒等常见的解热、镇痛、止咳等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非那亚汀、安乃静等,其副作用是使人感到乏力,注意力减退,反映灵敏度下降,这将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诱因。
Tips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用抗抑郁镇定剂的事故率达97%,而饮酒后驾车的事故率是87%。药后驾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要比未服药正常状态下开车的司机高出许多倍。国内一份资料显示,药后驾车事故占整个交通事故10%左右。来源
鄞州交警大队
编辑
鄞州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