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异常改变

一、P波的异常

(一)P波增高(超过2.5mm)

常见于窦房结或心房的兴奋性增强(如窦性心动过速)、慢性肺心病(肺型P波)等时。P波增宽(≥0.12s),可见于心房内传导障碍,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型P波)等时。P波高宽俱增,见于心房肥厚与扩大时。

(二)P波减低(各导联中均低于0.5mm)

见于窦房结及心房兴奋性减低时,多与QRS低电压同时出现。

(三)P波消失

心房纤颤或扑动时,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纤颤或锯齿状的扑动波。窦性暂停时,P波及QRS综合波均可消失一至数个心动周期。此外,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时,P波常被遮不易分辩,高血钾时,P波可减低或消失。

(四)P波方向与正常相反

可发生在房室交界性(原称结性)节律或早搏时,反复心律可有逆行P波,先天性右位心P波倒置

二、P-R间期的异常

(一)P-R间期延长(>0.20s)

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心房肥大时有时P波增宽而使P-R间期延长,不能诊断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常见于下列情况时:

1.功能性迷走神经紧张时,运动员及阵发性心房性心动过速。

2.药物作用如洋地黄。

3.炎症及中毒性疾患如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4.变性病变如心肌硬化症或急、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5.先天性心脏病高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

(二)P-R间期缩短(<0.12s)

1.传导通路的缩短激动起源点发生在比窦房结至房室结(或束)距离较近的部位,如窦房结周围、心房内、房室交界部,则房室间传导的时间可缩短,因而P-R间期缩短。

2.激动传导加快可发生在交感神经兴奋病人,血管神经循环无力症病人。

3.预激综合征(预激症候群)P-R间期缩短(不足0.10s)且QRS时间延长。

三、QRS综合波的异常

(一)波幅的异常

1.电压增高主要见于心室肥大及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病理情况,瘦长的青年人及交感神经兴奋型病人也可出现。

2.低电压肢导联中QRS绝对值(Q+R或Q+S的绝对值)低于5mm(或Ⅰ、Ⅱ、Ⅲ导联中相加不足15mm时)和胸导联中低于8mm时,称为QRS低电压。常见的原因有:①各种原发性心肌病变所致的心肌损伤如心肌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病变等,此外各种继发性心肌损伤、水肿及心肌除极功能低下等病变,如冠状动脉栓塞、粘液性水肿、电解质紊乱以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疾病。②心外原因:如水肿、肺淤血、心包或胸腔积液影响导电径路。肥胖、肺气肿、缩窄性心包炎使传导阻力增加等。③心脏及心外原因:如心功能不全伴有心肌损伤及水肿,粘液性水肿伴有心肌及皮肤水肿等。

3.交替电压QRS综合波的波幅,一个高的和一个低的交替出现,往往伴有心率加快;心率慢而出现的,常提示严重心肌病变,但也可为暂时性的。由于呼吸引起的有规律性的波幅逐渐变低而又渐增高的现象,则为正常的心电图。

(二)时间的异常

QRS综合波时间超过0.1s或更长,见于异位节律点产生在房室结以下时,束支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大等情况。此外也可见于一些药物过量或中毒时,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

(三)波形的异常

1.QRS综合波发生切迹或模糊不清如仅在少数导联且近基线处,无特殊意义。如各导联中QRS综合波均现切迹或模糊,可发生在末梢性室内传导阻滞时。

2.J波(曾称为Osborn继发波)为S波后一个小的突起,又称J点偏移。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心肌缺氧、损伤电流、酸中毒等有关。

(四)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

见于心室肥大或束支传导阻滞。

(五)一过性Q波

当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降低至正常的50%时,心肌细胞就在电学上没有活动,此种情况称之谓“惰性电位(inertiapotential)”,此时细胞变成电学上的“死亡”或“坏死”,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如短时情况好转,Q或QS波即可消失,此种现象,心电图上称为一过性Q波。

四、S-T段的异常

S-T段一般在基线上,时间为0~0.15s,可向上、下稍有偏移,一般向上(抬高)不超过1.0mm,向下(压低)偏移不超过0.5mm。心动过速或复极过早时可缩短,缺钙时可延长,心肌损伤时可有明显的偏移。早期复极综合征或称复极过早现象,为正常S-T段抬高的变异。继发性S-T段偏移,见于心肌梗死、心包炎等(抬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段压低,如心绞痛(短暂压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长时压低)等。洋地黄作用表现为S-T段呈直线下倾型压低。

临床上S-T段抬高常见于:①正常心电图的早期复极时,此类ST段抬高呈下凹型,最常见于V2~V5中,抬高可达2.0mm,且常伴有高的T波,在健康的青年人中约占1%~2.5%;②一时性心肌缺血,如在变异型心绞痛时;③在一些慢性室壁瘤病人;④心脏电复律后的短暂时;⑤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胸导联中;⑥左心室肥大时;⑦一些高血钾病人等。

五、T波的异常

(一)T波的波型

T波的大小、方向应与其前的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一致。正常T波的形状与波幅在各导联不同,当T波直立时,则先有下凹后渐上升,渐较快向下回至基线。当T波倒置时,则先有向上凸后渐下降,再较快向上回至基线(见图90-9)。

T波的形态改变较大,可随其前的QRS综合波的改变(继发性T波改变),也可因心肌的病变而先有T波的改变(原发性T波改变)。T波可有尖顶、圆顶、低平、平坦(电平线)、双相、前肢或后肢模糊及倒置两肢对称且顶点居中的“冠状T波”等不同的形状。

巨大倒置的T波(gianttwaveinversion):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QRS综合波常伴有宽大畸形的倒置T波,以在V2~V4导联中为最明显,称为“巨大倒置的T波”,为心肌严重缺氧的表现,此时常伴有Q-T间期的延长,校正的Q-T(Q-Tc)可增加至%。巨大倒置的T波,可发生在晕厥后的心动过缓时,或新近发生过阿-斯综合征者。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后,可出现心室停搏或心室纤颤。

(二)T波增高

TⅡ>8mm、TV3>15mm为T波增高,临床上一般无重要意义,可发生在正常的青年人或体力劳动后,但应注意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T波高耸现象。

(三)T波低平(包括双相)、平坦

T波低平(肢导<0.5mm,胸导<1.0mm,或<1/10~1/8R)、平坦可以为暂时性的,也可以为较长久的。产生此种原发性T波改变的原因为:

1.心脏病主要见于冠状动脉疾患、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瓣膜病变等。此外,炎症性改变如心肌炎、心包炎等亦可见到。

2.心外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粘液性水肿、贫血等。

3.代谢和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如中毒等如低血钾、低钙、碱中毒、尿毒症、糖尿病、肝昏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一氧化碳中毒、洋地黄、奎宁、胰岛素、尼古丁、吐根碱、锑剂、镇静剂以及麻醉药物等,均可引起T波的改变。继发性T波低平或平坦的改变,临床上无单独诊断的意义。

(四)T波倒置

继发性T波倒置为两肢不对称的倒置,开始时缓慢下降至最深点时再较快上升至电平线,常见于心室扩大及肥厚时,为复极程序的改变,心室坡级无改变,原发性T波倒置,倒置T波的两肢对称,顶点居中,为冠状动脉缺血的表现,称为“冠状T”。

(五)其他影响T波改变的因素

临床上常由于饭后、饮冰水、吸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引起某些导联中的暂时性T波改变,而于早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检查心电图又恢复正常;或在运动后,深吸气后或过度换气数分钟后又可恢复正常,这可能与心脏位置及植物神经机能改变有关,非病理性T波的改变。

六、Q-T间期的异常

(一)Q-T延长

为心肌的一般损伤现象,可发生于急性风湿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时。血钙减低(S-T段延长)、血钾减低(T波减低U波明显)以及呕吐、尿毒症或深呼吸时,亦可使Q-T延长。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缺乏,奎尼丁、锑剂等药物的应用,均可使Q-T延长。一般认为Q-T延长为心肌无力的表现。QRS加宽及T波加宽,均可使Q-T延长。

(二)Q-T缩短

洋地黄作用及血钙过高时可使Q-T缩短。

七、U波的异常

血钾过低,U波可增高。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亦可能使U波增高,其作用可能与钾离子的改变有关。在高血压性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可发生U波的倒置。

转发、分享

更多内容,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ys/12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