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文学作品向来注重对人物的外在于内心的描写,越是经典,其描写就越加深入与细腻。而自古以来,因为精神疾病或一些特殊心理现象变成为文学家们的挚爱,并且在一枝枝生化妙笔中硬是将我们这些现代西医的精神科医生严重那些乏味的精神疾病描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在这里,我却如此的不合时宜的硬要将这罗玛蒂克的东西分解成雷安乐死蒂克的(realistic),只为能借用大家之名,传递科学之实,又或者读者能在学到知识之余,嚼到一丝幽默,岂不美哉!
作者:明明
一:谵妄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三国演义中对孙策之死的描写:
是夜二更,策卧于内宅,忽然阴风骤起,灯灭而复明。灯影之下,见于吉立于床前。策大喝曰:“吾平生誓诛妖妄,以靖天下!汝既为阴鬼,何敢近我!”取床头剑掷之,忽然不见。吴太夫人闻之,转生忧闷。策乃扶病强行,以宽母心。母谓策曰:“圣人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又云:‘祷尔于上下神袛。’鬼神之事,不可不信。汝屈杀于先生,岂无报应?吾已令人设醮于郡之玉清观内,汝可亲往拜祷,自然安妥。”
(看出来央视版《三国演义》是谁饰演的孙策——没错!儒雅的濮存昕!!)
策不敢违母命,只得勉强乘轿至玉清观。道士接入,请策焚香,策焚香而不谢。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策顾左右曰:“汝等见妖鬼否?”左右皆云未见。策愈怒,拔佩剑望于吉掷去,一人中剑而倒。众视之,乃前日动手杀于吉之小卒,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策命扛出葬之。比及出观,又见于吉走入观门来。策曰:“此观亦藏妖之所也!”遂坐于观前,命武士五百人拆毁之。武士方上屋揭瓦,却见于吉立于屋上,飞瓦掷地。策大怒,传令逐出本观道士,放火烧毁殿宇。火起处,又见于吉立于火光之中。策怒归府,又见于吉立于府门前。策乃不入府,随点起三军,出城外下寨,传唤众将商议,欲起兵助袁绍夹攻曹操。众将俱曰:“主公玉体违和,未可轻动。且待平愈,出兵未迟。”是夜孙策宿于寨内,又见于吉披发而来。策于帐中叱喝不绝。次日,吴太夫人传命,召策回府。策乃归见其母。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策即引镜自照,果见形容十分瘦损,不觉失惊,顾左右曰:“吾奈何憔悴至此耶!”言未已,忽见于吉立于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于地。夫人令扶入卧内。须臾苏醒,自叹曰:“吾不能复生矣!”
有人说孙策是因中了许贡家奴之毒而死,有人说是杀了得道神人于吉遭天谴,还有人说孙策精神崩溃而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听明明来摆摆:
首先孙策中毒是肯定的,但孙策命不好,恰好华佗这个“江湖游医”又不知所踪了。所以中毒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而孙策又是个典型的“霸道总裁”,所以急急的上马各种“项目”,结果派出的使者却带回了三国里除诸葛亮之外另一个神人郭嘉的一句话:“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致其怒火攻心。各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孙策的身体情况持续恶化(可能是中毒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原文: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策即引镜自照,果见形容十分瘦损,不觉失惊,顾左右曰:“吾奈何憔悴至此耶!”)。其实孙策与于吉开撕的时候,已经有些精神病性症状了——偏执症状。这一回中,孙策无缘无故的多次针对于吉。不管是他的手下,还是孙母的劝阻均不能改变他的意见,甚至在亲眼目睹了于吉祈雨成功后,仍然执意要杀于吉。再到后期出现明显幻觉“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策顾左右曰:“汝等见妖鬼否?”左右皆云未见。”这种现象精神医学中更精确的描述为恐怖性幻视。其中,还能看到孙策出现了睡眠的节律改变,多次因为幻觉而在夜间吵闹,不能入睡。最终江东之虎壮志未酬,一命呜呼。
孙策的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谵妄”:谵妄是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通常起病急,病情波动明显。谵妄并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由多种原因如手术后、脑炎、感染、急性中毒等原因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定向力的障碍(就是不认识人,不认识地,分不清时间),幻觉(恐怖性幻视),妄想(毫无根据地认为有人在恶意评论自己,有人要害自己)。患者可能表现出紧张、恐惧、激动、行为紊乱等,在好转后通常描述谵妄期间像“做梦一样”,并且对部分情况不能回忆。其实,照料过临终病人的很多朋友对这种现象应该不会陌生。
那谵妄该怎么办呢:既然谵妄是其他疾病的表现,那最重要的是处理引起谵妄的疾病,比如孙策就需要针对中毒进行处理。其次如果患者的谵妄影响到了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以临时对症的使用一些镇静药物处理。通常谵妄会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而逐渐消失。如果原发疾病得不到控制,谵妄的情况通常也会持续,直到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
欲学更多知识,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