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天坛麻醉眼界对话国际国内

对话王国林教授

王海云教授:

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与首都医科医院共同合办的会议,这种合作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形式,您怎么看?

王国林教授:

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已经举办多年,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与首都医科医院双方合作、共同办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不仅邀请麻醉学界的专家到会讲课,还特邀神经外科学、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的知名学者到会,与麻醉学科一同探讨神经外科和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从一个更新的高度、以疾病为单位探讨学术问题,是一种独特的形式。第二,天坛?国际神经外科麻醉论坛邀请到多位神经外科麻醉和重症监护学会(SNACC)的知名专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共同探讨在此领域存在争议的一些话题,从而引发思考、拓宽视野。第三,既往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学者在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以CANVAS研究为例,其是一项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很可能大大提升我国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整体的影响力。

王海云教授:

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的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慢,您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评估委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国林教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住院医师需要接受三年的全科培训和两年的专科培训,亚专业化问题应当在专科培训中涉及。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后续的研究来填补这些空白。

对话韩如泉教授

王海云教授:

请您简单介绍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理念?

韩如泉教授:

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镇痛理念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观念认为,神经外科手术后镇痛是一个禁区,因为镇痛药物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呼吸抑制和颅内压升高的风险,以及为术后的神经功能评判带来困难。这一观念与当时落后的手术技术有关,因为在不能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术后镇痛根本无从提起。

得益于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理念在近十年快速发展,目前神经外科的术后镇痛工作存在不足。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曾开展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疼痛程度与手术入路相关,而且大部分患者确实有术后镇痛的需求。以上述数据为支撑,我们从年开始,开展了术后镇痛工作,也确实提高了手术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镇痛药物的选择与普通外科手术不同,以弱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居多。基于一项由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开展的回顾性研究结果,NSAIDs可能增加颅脑实质手术患者术后血肿的发生率,所以目前颅脑实质手术不再使用NSAIDs镇痛,而是选择弱阿片类药物或非阿片类药物。

王海云教授:

神经外科手术如何开展加速康复外科(ERAS)?

韩如泉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ERAS成为了目前的医学热词,神经外科麻醉学领域同样有ERAS的概念存在,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时机、液体治疗方案等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手术患者的转归。目前许多临床实践中的细节问题,都是ERAS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亟待后续研究来证实这些细节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加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

对话AdrianW.Gelb教授

王海云教授:

神经外科麻醉中的理想药物应该如何定义?与吸入麻醉药物相比,静脉麻醉药物更适合神经外科麻醉吗?

AdrianW.Gelb教授:

理想的神经外科麻醉药物应当在提供合适的镇静、镇痛水平的同时,不干扰麻醉监测、不会诱发癫痫、无残余效应。目前已知的药物中,静脉麻醉药物与吸入麻醉药物相比并无明显差异,麻醉医生如何使用药物才是关键。结合手术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麻醉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选择神经外科麻醉药物非常重要,另外,麻醉医生应当选择自己熟悉的药物。

王海云教授:

神经外科手术由于患者颅内病变、手术刺激强烈等原因,对于麻醉要求比较高。能否请您简单介绍目前神经外科麻醉的现状?

AdrianW.Gelb教授:

在西方国家,与疼痛管理、儿科麻醉、心脏外科麻醉、麻醉护理等亚专科相比,神经外科麻醉普遍存在经费支持不足、专业培训匮乏等问题。改善神经外科麻醉在麻醉学科中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需加深大家对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需加强神经外科麻醉的专业培训。

王海云教授:

年8月28日~9月2日,第16届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CA)在中国香港召开,在本次WCA会议中有哪些关于神经外科麻醉专业培训的内容?

AdrianW.Gelb教授:

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FSA)的宗旨是促进所有麻醉亚专科的发展;支持各类麻醉培训,而并非单单针对某一亚专科神经外科麻醉。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仍由缺乏专业培训的护士或助理施行麻醉,WFSA的工作之一即敦促各国政府支持麻醉医师的专业培训。

对话AntounKoht教授

王海云教授:

有人提出,七氟烷、异氟烷等麻醉药物在某种情况下会对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一些研究也未证明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那么,该如何定义神经外科麻醉的最佳麻醉药物?

AntounKoht教授:

探讨最佳麻醉药物必须弄清楚所针对的情况,不同的手术需求不同。例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管理就与肿瘤手术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存在最理想的麻醉方案,而是许多个不同的理想方案。总的来说,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药物必须在不对颅内压造成明显影响、不干扰麻醉监测的同时,提供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麻醉状态。麻醉医生需根据不同的手术种类及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患者是麻醉管理的中心,不论是手术操作还是麻醉管理均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节。

王海云教授:

吸入麻醉药物是否会增加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颅内压?神经外科麻醉是否倾向于使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

AdrianW.Gelb教授:

麻醉起始阶段给予手术患者吸入麻醉药物对其颅内压影响不大,后期吸入麻醉药物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增大,联合使用浓度低于0.5MAC的吸入麻醉药物可在不明显影响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前提下,保证其不出现术后回忆(recall)、体动反应。个人观点倾向于支持吸入麻醉药物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一旦出现麻醉通路不畅、脱开等问题则不好处理,联合使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可保证麻醉安全,同时降低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个人一般建议吸入麻醉药物浓度控制在0.3~0.5MAC之间。

对话CorJ.Kalkman教授

王海云教授:

请您简要介绍清醒开颅手术的最新进展情况?

CorJ.Kalkman教授: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是荷兰8个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专业治疗癫痫的医疗机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每周约有45例手术在最小镇静剂支持的清醒麻醉技术下展开,所以清醒麻醉技术是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

王海云教授:

在清醒开颅手术中麻醉医生可以使用哪些药物?例如,是否会使用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

CorJ.Kalkman教授:

个人一般不使用右美托咪定,更倾向于使用低剂量丙泊酚,因为后者价格更低。不仅开颅手术,许多其他外科手术也经常用到清醒麻醉技术,如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均需使用极低剂量镇静药物支持下的清醒麻醉技术,理想的镇静占据了麻醉医生日常工作的一大部分。中国在神经外科方面有良好的培训、大量的病例资源和极好的医疗机构,非常适合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常期待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

王海云教授:

神经外科麻醉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您有哪些建议?

CorJ.Kalkman教授: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有人认为,神经外科麻醉应像心脏外科麻醉那样增加资质认定,只有具有认定资质的人才能进行神经外科麻醉,但是,大多数麻醉医生均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个人认为,麻醉医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肯定更专业,这在外科领域已有体现,过去的外科医生可以说是全科,既可以做胰腺切除手术也可以做胆囊切除手术,如今,精细的外科分工使治疗效果更好、死亡率更低。因此,个人的观点是,未来需要拥医院以及更加专业的神经外科麻醉医生。

王海云教授:

随着激光消融术、血管内治疗等操作日益增多,清醒镇静麻醉是否是一个大趋势?如何应对清醒镇静手术的增多,麻醉医生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CorJ.Kalkman教授: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假如镇静患者增多,应该交给护士管理,还是仍然需要麻醉医生在场?荷兰的确有护士进行镇静管理的现象,但复杂情况下仍然需要麻醉医生的专业处理。因此,麻醉医生应保持在位,处理手术相关的重要因素,如适当的血压管理、紧急情况的处理等,将镇静管理完全交给护士是错误。

对话MatthewChan教授

王海云教授: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麻醉监测技术如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运动诱发电位(MEP)、末梢灌注指数(TPI)等在神经外科麻醉领域的应用前景?

MatthewChan教授:

这些麻醉监测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帮助麻醉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接受适合的治疗。例如,可帮助避免麻醉过浅引起的体动反应、防止不良损伤等。尽管会有其他工作人员辅助操作众多监测,但麻醉医生仍然是主导,只有麻醉医生最了解各种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相应的临床反应,避免错误解读监测指标。

对话PekkaTalke教授

王海云教授:

请您简要介绍开颅手术等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PekkaTalke教授:

目前,PekkaTalke医院每年约完成例开颅手术、例血管内治疗,其中,三分之二开颅手术的麻醉交由神经外科麻醉小组完成,另外,每天安排2名神经外科麻醉医生值班,保证在其他麻醉医生需要时提供专业指导。神经外科麻醉团队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新领域。例如,磁共振引导下深部脑刺激在5年前由PekkaTalke医院最早实施,至今已较为成熟,可针对手术患者不同的病变在不同区域放置刺激电极。其他新技术还包括肿瘤的激光消融等。每当外科领域出现一个新技术,就意味着麻醉医生也面对一个新领域,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麻醉管理。麻醉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改变,较以往相比,①目前更多的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这两种药物;②对大多数患者进行神经监测;③清醒开颅手术日益增多;④开始对癫痫患者使用右旋美托嘧啶等。

王海云教授:

激光消融术在中国开展很少,美国目前是什么状态?

PekkaTalke教授:

激光消融术在美国也较罕见,PekkaTalke医院仅一到两个月实施一例,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技术,依赖立体定向设备等硬件。立体定向可将激光发射器尖端对准肿瘤,磁共振扫描可提示实时温度信息,明确消融范围。

王海云教授:

在您的讲座中提到了清醒镇静的趋势,是否意味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优于全麻?有人提出全麻药物可能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这一担忧,您怎么看?

PekkaTalke教授:

目前神经外科手术越来越多的用到清醒镇静技术,这是一个趋势,但尚且不能说清醒镇静优于全麻,因为尚无任何研究证据支持。个人更喜欢全麻,因为全麻快速、安全、稳定。目前并无临床研究证实,全麻对神经功能存在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相关的研究数据,期待中国在此方面的努力。

特别感谢王海云教授实力担当该次群访的主持人。









































治疗白癜风方法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ys/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