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中医辨证施治

失眠病案举例

李某,女,57岁,失眠20余年,有10多年服用安定史,近些年来辗转求治,先后就诊于数十名中西医生,能如数家珍地背出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也曾自购服用多种安眠中成药,均无效,无奈时只好服安定,初时每晚服半片尚可睡两三小时,无效后加重药量,现已每晚服2片,仍只能维持三个小时左右,痛苦不堪,已失去治疗信心,家人强行将其陪护来诊。

患者面黄少华,形体消瘦,心中烦热,轰热上升,口干口苦,两目干涩,心悸不宁,遇事惊慌,舌质偏红,中有裂纹,苔中、根部稍黄,脉虚弦。

中医诊断:失眠(不寐)证属:肝肾亏虚、心胆虚怯

半夏30g、秫米30g、生地30g、白芍15g、珍珠母30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黄连6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茯神15g、竹茹10g、枳实10g、橘皮10g、柏子仁15g。

二诊:加炒枣仁30g、远志10g

三诊:加合欢皮30g

一周前已停用治疗失眠的中、西成药,调治三周,收功。

病案讨论:

患者失眠经久不瘥,素体营阴亏损,且年逾五十,太冲脉衰,天癸已竭,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气郁结,胆气不宁,诸证虚实悉见,病情错综复杂。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养血,温胆汤补心气,宁胆怯,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引阳入阴,参以养肝血、安心神及重镇安神之剂,数剂服用,多年沉疴顿消。半夏秫米汤出自《兰台轨范》,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秫米和胃安眠。半夏通阴阳和表里,引阳入阴而安眠;秫米和脾胃,制半夏之辛烈,促进睡眠。国医大师王琦治失眠喜用半夏、百合、苏叶,且用量宜大。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热化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黄芩、白芍、生地、阿胶、鸡子黄)。”用其以滋阴降火、育阴清热,如此,心肾得交,水火既济,则心烦不得卧可愈。温胆汤(橘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大枣)出自清·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治胆郁痰扰,胆怯易惊,心烦不眠等证,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名医类案·不寐》载:“许叔微治患神气不宁,卧则魂飞扬……珍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珍珠母入肝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木也,属肝而藏魂……”。故方中加入珍珠母、生龙齿各30克以镇静安神,数剂而安。

失眠古称“不寐”、“目不瞑”,是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很多,具有人统计,其病因达百种之多。如思虑、忧郁、劳倦、愤怒、久病、失血、胃中不和等,都能伤及诸脏,使精血内耗,彼此影响,而发生不寐,故其病机多与心、脾、肝、胆、肾诸脏腑有关。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以及心胆气虚,胃中不和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如《灵枢》说:“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厥气客于脏腑,则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张氏医通》:“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

《类证治裁》:“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李中梓曰:“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治疗原则,应着重于内脏的调治。如《素问》:“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可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和胃化痰等,因症施治。

吾等认为,不寐有虚实之分,症候也有不同,治疗应辨证求因,分别邪正虚实,立方用药因时、因人制宜,大抵虚症多由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应补益气血,或滋阴降火;实症多因食滞、痰浊等,重在胃腑,应消导和中,或清降痰火,但也有因肝火上炎,扰动心神者,应泻肝胆火,及瘀血阻滞,心血瘀阴者,则宜活血化瘀。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空前激烈,频繁辛劳奔波,深夜恣食狂饮等一系列时代因素,大大增多了失眠患者,这些因素又为本来就难于治疗的失眠证更增加了治疗难度。竞争恼怒伤肝,肝

气郁结则化火,肝火伐土则脾胃伤,竞争焦虑,劳碌奔波,暴食狂饮,皆伤脾,脾失健动而酿湿生痰,痰湿郁久可蕴热成火,故痰火互结,火炽痰郁,加之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扰动心神,虚实夹杂,成为很多顽固性失眠的共同病机。有是证用是药,数方合用,遂病如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d/14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