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小张失眠严重。每天上班顶着两只熊猫眼,坐立不安,看着就很烦躁。我们都劝他去看看医生。后来,他咨询了医生,才知道他这是得了焦虑症。
那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焦虑,百度百科上解释说:焦虑就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
如此说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这种焦虑。比如说领导安排个工作任务,要求必须明天完成,你会产生焦虑;去车站接人,车到站了,人却没接着的焦虑;考试前紧张不安,难已入睡的焦虑……
如果你也正在焦虑,不妨打开《打破焦虑循环》看看,专业人士是如何教我们走出焦虑困境的。
本书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临床心理学顾问海伦·肯纳利写的一本心理学工具书。书中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为人们治疗焦虑障碍。并提出正常的担忧、恐惧和焦虑不仅对人没有伤害,而且还很有必要。
本书通过三部分为我们梳理了焦虑的产生、认知行为疗法(CBT)及面对恐惧和焦虑能我们能做些什么。书中介绍了大量控制行为、想法和感受的技能,并辅以丰富的案例,为读者自理完成克服焦虑建立了信心。
书中说,我们之所以有恐惧和焦虑的反应,是始于大脑。大脑内的丘脑对我们存亡信息非常敏感,它会随时激活大脑的杏仁核来决定我们如何应对。这便触发了我们基本的情绪反应。我们这种自动反应,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我们的生命。
比如说司机在遇到突然出现的动物时,在没有思索的情况下,采取打方向盘躲避,而完成自救。
所以说我们出现某些情绪时,要正视它,并了解它,再因“情”施治。
开篇我们提到的小张,因严重失眠而服用镇静剂,但是长期服药通常没有什么好处。幸运的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解决焦虑问题,并且不需要医生辅助,自助就能完成CBT项目的体验。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CBT,为什么它会有效治疗焦虑。
CBT其实是一种谈话疗法,最初由亚伦·T.贝克教授发明,并用于治疗抑郁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证明它可以治疗更广泛的心理疾病。
CBT的发明,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脑海中的东西(思维过程或认知)影响我们的感受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两个不同的人在等公共汽车。突然,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此时甲说,太好了,看这小雨淅淅沥沥的下得多欢啊,于是走到雨中,让凭雨水打在脸上身上,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感;乙却说,太讨厌了,怎么下雨了,我刚洗的衣服又要弄脏了。于是开始咒骂鬼天气,整个人瞬间充满怨气。
两种不同的感受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如果你在自己行为失控之前了解了那些焦虑的想法、感觉和行为,通过CBT自助技术,你就能掌控障碍恶化的认知和行为,就能很好的防止焦虑或者恐惧的发生。
书中通过1-5号日记样表,帮助我们自助找到我们发生问题的原因。当然你可以扩充你的日记类型,重点在于了解这种日记使用方法,并让自己做对正确的应对。
在我们了解了问题的原因,并在日记记录过程中得到一些应对技巧,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书中提供的几种应对方法,持续练习,改变认知,按照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我们的问题。
希望我们能在《打破焦虑循环》为我们提供的几种应对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练习。
1、管理身体感觉的两种方法:一是呼吸控制法:二是应用放松法;
2、管理心理症状的两种方法:一是分散注意力法;二是回顾焦虑的想法和意象;
3、面对你的恐惧时的两种方法:一是分级练习法;二是解决问题法。
以上方法书中都有指导和实例,并列出了练习中常见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打破焦虑循环》归根结底是一本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焦虑的心理自助书,如果你能直面你的焦虑,并承认不是事情本身让你感到焦虑,而是自己的想法或者感觉导致了你的焦虑行为,那么你就有能力,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阻止和控制自己的想法,而达到与焦虑和平共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