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有云:“七月半,蚊虫多一半。”
随着天气转暖,又到了蚊子、蠛蠓[mièměng俗称小咬儿]、苍蝇等昆虫泛滥成灾的季节。
现代人对付蚊虫的办法很多,如涂抹风油精、喷洒花露水、杀虫剂、使用电蚊拍等等。
古人是如何同这些讨厌的小昆虫们过招儿呢?
古人聪明这呢!
蚊虫虽小,却能叮咬人类,传播疾病。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这些害人虫深恶痛绝。
《说文》记载:“蚋[ruì],秦晋谓之蚋,楚谓之蚊,可征。蚊之为害大矣哉,故从古迄今,蚊以一毫微命而见谤不绝。”
唐朝诗人刘禹锡写诗记述了自己被蚊子叮咬的惨相: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场面有点小滑稽:诗人七尺之躯,却斗不过一群生有芒刺般利嘴的小蚊子,最终寡不敌众,狼狈逃进蚊帐,向蚊子宣布投降。
蚊帐虽然阻挡了小蚊子,但也影响了空气流通,在气温较高的盛夏,人躲在里面又闷又热,也是很不舒服。
古人很早就采取燃烧植物,以熏香的办法驱赶蚊虫。
《周礼》记载:“翦氏掌除蠹[dù虫子]物,以攻禜[yíng一种祈祷方式]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周朝时期,翦氏家族为捉虫之官,负责为王室人员驱赶蚊虫,捉虫官首先向神灵祈祷,希冀凭借神灵的力量除掉害虫。
可能是没啥效果,于是采取第二种办法——燃烧有毒的莽草驱赶蚊虫。
这种方法很有效,后代一直沿用了很久。
汉朝开始,王公贵族和一些富豪人家,流行用熏炉燃烧气味芳香浓烈的药用植物,不仅可以驱逐蚊虫,还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
到了宋朝,宋人则喜欢燃烧气味芬芳的艾草,驱逐蚊虫。
诗人陆游在诗文中写道:
“泽国故多蚊,
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
燔艾取一块。”
燃烧的艾草不仅可以驱蚊,还可以起到镇静安神、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古代的文人雅士还喜欢在身上佩戴装着藿香、薄荷、茴香等芳香的荷包,不但可以令蚊虫远离人体,还能起到醒脑明目的保健作用。
除了以蚊帐、熏香、荷包等对付蚊虫,古人还会在庭院栽种驱蚊的植物,如菖蒲、薄荷、薰衣草等;
有的人家还用水缸饲养青蛙,用来捕捉产卵的蚊虫。
虽然现代人驱蚊的方法更简单方便,行之有效,可是和古人的驱蚊方法相比,少了一些环保,更少了一些闲情雅致。
古人有太多东西,值得坚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