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麻醉科采用清醒镇静镇痛技术与内镜室合作,成功完成2例高龄(87岁及93岁)危重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术后两名患者恢复顺利,均康复出院,受到了手术医生、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临床上,很多危重患者,由于年龄极高,病情凶险,脏器功能不全,常常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内镜下ERCP的微创介入治疗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然而,此类患者实施麻醉具有极高的风险。首先,手术与麻醉共用口咽部,占用气道,麻醉医生无法有效管理气道。手术操作反复刺激咽喉部,导致分泌物增加,极易诱发气道痉挛,导致窒息缺氧;恶心呕吐及误吸,且神经发射活跃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诱发心脑肺血管意外,显著增加了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术时由于放射线原因,麻醉医生要远离患者,如果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既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又干扰了手术操作进程;而且此类患者往往合并症多,甚至出现脓毒症休克、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耐受能力极差,最佳的麻醉药物治疗窗口很窄,极易出现低氧血症及循环衰竭。加之手术及麻醉药物的双重打击,其预后难以评估,围术期死亡率显著提高。同时,手术室外麻醉及监测设备、人员配比都远不及手术室内保障性更强,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处理非常棘手。国内外,此类手术多数以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进行管理,但往往这类患者一旦实施此类麻醉,则因需要呼吸机持续支持而转入ICU,其心、肺并发症发生机率显著增加,预后不佳。这些都给麻醉医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及实战困难。
此类患者往往被麻醉医师拒之门外,即使给予麻醉,也会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如复苏困难,将转入ICU进一步恢复治疗。这些都增加了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了其身心痛苦,同时也加重了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
麻醉科副主任赵军带领唐庆凯、马纪医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术前评估及讨论,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麻醉计划。首先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会诊,心内科为93岁高龄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建立有创动静脉监测,进行实时的动脉及中心静脉压监测,并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麻醉科赵军运用最新的清醒镇静镇痛理念与技术,让患者在清醒无痛状态下,保留正常的自主呼吸,并可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整个手术,这样大大降低了手术及麻醉风险。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始终处于清醒镇静无痛状态,术毕各项生命体征满意,安全返回普通病房。术后患者均早期康复出院。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清醒镇静镇痛技术应运而生,并成为未来麻醉学科的发展趋势,特别适用于高龄危重患者,较传统的无痛麻醉技术具有更显著优势。此项技术的开展,不仅为内镜治疗、无痛人流、射频消融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麻醉策略,并且,因其具备安全、舒适、经济性等多种优势,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赵军
医院麻醉科
新青年麻醉论坛新青年新麻醉新思想
*合作,投稿,平台交流请加
共创麻醉人自己的微平台,欢迎投稿荐稿!请回复02查看方法
赵军原创不易,欢迎支持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