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注意缺陷综合征(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剧烈变化,使得儿童青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病率迅速攀升。有研究表明我国学龄儿童严重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病率已高达5%左右。包括:①外化性行为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攻击行为、违抗(纪)行为(如ADHD);②内化性行为问题:焦虑、退缩、恐惧、强迫(离别焦虑障碍、社交性焦虑障碍、恐怖症、强迫症);③社会性功能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童年依恋障碍、儿童孤独症。约6%~20%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报告例心理门诊中儿童43例(占35%),小学生以行为问题比较突出(构成比约占42%),中学生以情绪问题(构成比占40~70%)、学习问题更为明显(0%~5%)。
这里重点介绍儿童多动注意缺陷综合征(ADHD),因为,它的发病率最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常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注意缺陷综合征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集中困难、活动过度、行为冲动,参与事件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为共同特点。我国4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7%~9%,半数以上4岁以内起病,男童多于女童,约4~9:,/3以上伴有学习困难及心理异常。
(一)病因机制
病因至今不明,可能是多因素的结果。
、遗传因素
ADHD患儿的父母、同胞及亲属中,儿童期患该病的比例较高,单卵双生子同病率可高达50%,研究提示多个基因异常与该病有关,尤其与多巴胺转运、受体、代谢有关基因的某些位点变异有密切关系,可能为多基因遗传病。
2、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神经递质功能的改变可对心境、警觉、活动过度、认知和很多外表行为起作用。神经递质的功能有遗传性,同时又受一定的毒素、感染、缺氧、营养不良紧张刺激的影响,也与病儿的年龄及社会经验有关。5-羟色胺运输者(5-HTT)多态性与ADHD相关联。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可能是活动过度的真正元凶,中枢神经递质儿茶酚胺水平不足导致脑的抑制功能不足,对进入的无关刺激起不到过滤作用。ADHD儿童对外来刺激不加选择地做出反应,势必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并引起过多的活动。
3、神经生理学因素
ADHD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的发育迟缓有关。前额叶在胎儿大脑中发育最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最晚,ADHD髓鞘化可晚至少年期才完成。
另外,ADHD儿童脑电图具有阵发性或弥漫性θ波活动增加、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和平均功率下降的特点,这些都提示ADHD儿童有觉醒不足。觉醒不足属于大脑皮层抑制功能障碍,从而皮质下中枢活动释放,表现出多动行为。
4、脑器质性病变
部分患儿在产前、产时、产后有窒息缺氧、脑损伤、感染、中毒、早产及代谢异常病史,甚至认为与孕母吸烟引起胎儿尼古丁中毒有关。
5、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不和、单亲家庭、暴力家庭、学习负担过重等可能为诱发或加重因素。
6、其他孕母酗酒、吸烟、吸毒,轻度铅中度等。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注意缺陷:
说明:需≥6项,持续≥6个月,达到难以适应的程度,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在学习或活动中,往往不能仔细注意到细节,
或常发生粗心所致的错误是否
(2)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注意力往往难以持久是否
(3)别人与其说话时往往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是否
(4)往往不能听从教导完成功课作业,日常家务
(并非因为对立行为或不理解教导)是否
(5)往往难以自始至终完成作业或活动(包括游戏)是否
(6)往往逃避,不喜欢或不愿参加
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作业,功课或家务是否
(7)往往遗失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东西,
如玩具,课本,家庭作业,铅笔等学习工具是否
(8)往往易因微不足道的或与己无关的外界因素影响而分心是否
(9)往往遗忘日常活动是否
2.多动-冲动表现:
说明:需≥6项,持续≥6个月,达到难以适应的程度,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手或足往往有很多小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不停是否
(2)往往在教室里或其它要求坐好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是否
(3)往往在不合适的场合过多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是否
(4)往往不能安静有序地参加游戏或课余活动是否
(5)往往一刻不停地活动,似乎有个机器在驱动他是否
(6)往往话多是否
(7)往往在他人问题尚未问完时便急于回答是否
(8)活动、游戏时难以静等轮换是否
(9)往往在他人讲话或游戏时予以打断或插嘴是否
3.情绪问题(供分型参考):是否
好冲动,情绪极易波动,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或吵闹,破坏东西,具有超出正常儿童的“失去自控能力”的特点。
4.学习困难(病程度参考):智力正常甚至比较”聪明”但成绩较差。是否
5.多动-冲动、注意、情绪问题均在7岁以前出现:是否
6.临床表现在两个以上场合都出现:如在学校,在家,在诊室:是否
7.在社交,学业等功能上,有临床缺损的明显证据:是否
8.能排除下列任何一种疾病或情况:是否
()正常儿童的多动,(2)广泛发育障碍,(3)精神分裂症,(4)精神发育迟滞,(5)抽动-秽语综合征,(6)适应障碍.(7)铅中毒;(8)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解释,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性障碍,人格障碍等。
诊断
.ADHD(注意缺陷问题和/或多动-冲动问题达诊断标准)是否
2.轻重程度:轻中重
()轻度:刚够诊断标准所需项数,细小或没有学校、社会功能损害
(2)中度:症状与损害在轻度与重度之间。
(3)重度:很多症状超过诊断所需项数,在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方面有明显而广泛的损害。
3.ADHD分型以注意缺损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组合型
()以注意缺损为主型:注意缺损问题明显超过诊断标准,而其它问题未达标准或刚够标准。
(2)以多动-冲动为主型:多动-冲动问题明显,超过诊断标准,而其他问题未达标准或刚够标准。
(3)组合型:注意缺陷、多动-冲动问题或情绪问题学习困难均达到诊断标准。
(三)ADHD的治疗
ADHD的治疗,应采用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原则。需要患儿、家长、教师与医生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ADHD的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疗法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了解ADHD的性质,药物不能替代教育,改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因素,加强个别化教育,消除患儿的自卑和消极情绪,增强患儿改正、完善自己的信心。切记不能惩罚、打骂,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患儿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患儿不易配合治疗。
(2)操作性条件处理法常用阳性强化法和消退法、惩罚法相结合的方法,有一定疗效。
(3)教育个体化。对ADHD患儿应坚持长期、正确、耐心而又有效的针对性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克服对患儿的歧视、冷淡、粗暴等态度;其次,制订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教育目标,欲速则不达;三是经常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患儿过多的精力有出路,如:踢球、爬山、交游等;四是对其改善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五是生活要规律化;六是正确对待患儿,不要动不动就以“病”为借口,过分迁就孩子。
(4)ADHD的专业医师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的五个原则:一是共情原则时刻保持与来访者的共情状态,取得患儿及监护人的充分信任,使心理治疗顺利进行。二是接受性原则接诊中始终保持“倾诉”(来访者倾诉)和“倾听”(治疗者刻意倾听)的状态。三是支持性原则反复强调疾病的可逆性、可治性,给予患儿及家长以支持、鼓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四是保证性原则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及心理保证来消除患儿的焦虑和顾虑情绪。五是塑造性原则有效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措施,改造患儿在心身两方面对环境的不健康的适应性行为,防治心理行为障碍。
2、ADHD的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对ADHD的疗效比较肯定,近年来,国内已开始使用。EEG生物反馈治疗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以脑电生物反馈仪为手段,通过训练选择性强化某一频段的脑电波来达到治疗目的。
3、ADHD的药物治疗
目前主要应用中枢兴奋剂治疗,中枢神经镇静剂(如:鲁米那)非但无效,反使症状加剧,应该禁用。6岁以下小儿因对活动过多的症状改善不明显,故不主张药物治疗。
()利他林(哌醋甲酯)每日0.3-0.8mg/kg,小剂量开始,每日次(上午)或每日2次(上午和中午)。目的是提高注意力,改善学习,周六、周日不上课是可停药。
(2)匹莫林(苯异妥因)每日2.25mg/kg。该药半衰期较长(2小时),每日服药次即可,且对食欲影响小。
(3)对中枢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吩噻嗪、苯海拉明、安太乐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