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引起的宝宝脑内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大脑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这种疾病会让患儿出现僵直、抽搐、双眼斜视、眼球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
一、致病原因
1、孩子大脑发育的不够完善
2、发热或病菌感染造成的
3、遗传原因造成的
4、病毒感染是导致发热的重要原因
小儿高热惊厥病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很多种,当孩子出现高热惊厥时,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才能够查出高热惊厥的病因,从而针对病因进行相对的治疗。
二、高热惊厥特点
1、发病阶段:
首次发作多见于6月龄至6岁,6个月以下和6岁以上的孩子极少发生。热性惊、厥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12-18月龄,5岁之前的儿童有2%~4%可发生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
2、关于体温:
根据年美国儿科学会标准,热性惊厥为发热状态下(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
3、抽搐的特点:
惊厥还常发生温突然升高时,体温越高发生惊厥的概率越高。惊厥大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抽搐时伴有意识障碍,抽搐停止后,意识很快恢复,没有异常的神经系统表现。多数孩子惊厥后恢复良好,只有极少数孩子可能转变成癫痫。
三、临床表现
1、热性惊厥通常发生于发热后24小时内,很多宝宝在发病前没有征兆,常常突然出现意识不清醒、双眼上翻、口唇发绀、反胃、呕吐、吐白沫、四肢僵直、全身或局部肢体抽搐现象。
2、严重的小朋友可能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
3、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自行缓解,发作过后,神志清楚。测量体温发现常在38.5℃以上。一次热程中通常只发生一次抽搐,少数也可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抽搐,抽搐的严重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
四、紧急处置措施
1、最关键是退烧
孩子高热惊厥,最关键还是先退烧。解开孩子衣服进行散热,物理降温,如冷敷,在患儿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区放置冷毛巾或使用退热贴。用温水毛巾轻轻反复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发热时加盖衣被,以为捂出一身汗,就会退烧,其实这样导致孩子无法散热而高热不退,甚至惊厥。
2、皮肤护理
患儿在高热后退热的过程中,会伴有大量汗液排出,应及时擦拭汗液和更换衣物,预防着凉。
3、家长保持沉着冷静
4、确保患儿的呼吸通畅
小儿发生惊厥时,应该立即在地板上或者床上,移开障碍物,依次解开衣扣、衣领以及裤带,同时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及咽部分泌物,避免将分泌物及呕吐物等吸入气管,防止发生窒息。切记不可以将患儿包裹的过于严实,以免堵塞口鼻部位影响呼吸。
5、保证患儿的安全
防止舌咬伤:小儿在发生惊厥时,远离任何坚硬或尖锐的物品,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缩,可能会出现“咬舌”等情况。用干净的纱布包裹汤勺放置在上齿和下齿之间,避免咬破舌头。
如果牙关紧闭,不可强行撬开,以免损伤牙齿,或者更严重的并发症(有报道用笔帽、手指头、掉入呼吸道),因此,不可把口腔塞得过满,避免阻碍患儿呼吸受阻,导致缺氧而窒息。
因此,识别惊厥发生的先兆意义重大,热性惊厥多发生在体温上升期,部分患儿可发生在退热期,应注意患儿是否有如下先兆表现:烦躁不安,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急促,暂停或不规律等表现,可提前将软布放在患儿上下牙齿间,避免抽搐时伤到口腔粘膜及牙龈。
防止骨折的发生:千万不要强行约束抽搐小朋友的四肢,避免发生骨折现象。
6、穴位按压说法
指压人中、合谷、眶上、涌泉;等穴位,有止惊的效果,但要注意力度,小心局部造成伤害。如掐人中时用力过猛,造成宝宝局部皮肤损害或牙齿松动。
7、抽搐发生时严禁饮食
8、做好口腔护理
9、营养支持
10、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在3-5min内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话,或是在短时间内呈反复发作,则很有可能预示着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这种情况医院治疗,这样才能防止孩子发生意外。
11、要尽快供氧气及监测生命体征
五、预防措施
1、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孩子免疫力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使机体能适应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遇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增添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注意均衡营养
孩子除了进食奶类饮食以外,还应根据年龄及时添加辅食,比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以及各种矿物质,不能让小儿饥饿,以免发生低钙和低血糖性抽搐。
3、遵医嘱合理用药,防止小儿误服有毒的药品
若有过抽搐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发烧及时服用退热药。38℃以上时,应积极退热,方法有:温水擦浴: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浴大静脉行走处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等处,注意时间,同时用冷水湿毛巾较大面积地敷在前额以降低头部的温度,保护大脑;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或肌注镇静药以预防抽搐的再次发生。
4、监护人应加强看护
防止小儿撞跌头部引起脑外伤,更不能随意用手打孩子头部。如果孩子抽搐的病因已确诊,则我们应严格按医生的嘱咐做好孩子的护理及按时服用相关药物。
供稿:张昆瑞
编辑:张灼娟
审核:办公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