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凭静脉麻醉你知多少

全凭静脉麻醉,顾名思义,就是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麻醉辅助药的一种麻醉方法。

那么静脉麻醉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静脉麻醉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静脉麻醉相对于吸入麻醉一直处于配角地位,多数用于吸入全麻诱导、辅助吸入全麻、基础麻醉或比较短小的手术。由于单一的静脉麻醉药很难满足手术需要,常常采用多种静脉麻醉药或安定镇静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复合使用。这就导致其可控性较差,而且,反复使用,静脉麻醉药物会蓄积在体内,难以迅速消除。另外,还有一个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的顾虑,就是麻醉深度难以判断,担心病人手术中会发生突然清醒或感觉疼痛。

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凭静脉麻醉的实施和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静脉普鲁卡因麻醉在麻醉史中具有非凡的意义。目前常见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有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和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每种麻醉方法各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在临床麻醉中医生会严格掌握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病人。

那么,现在所应用的静脉麻醉药物有哪些?

超短效静脉麻醉药物,最有代表性的药物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它们因作用时间短而易于调节麻醉深度,已经成为全凭静脉麻醉的最佳选择。

镇静催眠药中最常用的是丙泊酚、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其中,丙泊酚的优点是长时间使用无明显蓄积效应,清醒迅速,可控性好而且清醒质量较高,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镇痛药物最常采用中短效的阿片类药物,以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为多见。阿片类药物有很强的镇痛效果,特别是可以有效地抑制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但要做到这点需要较大剂量,这往往会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因此超短效的瑞芬太尼最适宜使用。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静脉麻醉给药的一种重要方法——靶控输注(TCI)。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是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重要改进,因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持续泵注药物的方法使体内麻醉药物浓度迅速升高到起效水平,继而维持这一浓度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从而使静脉麻醉的调控更为精确。

靶控输注的优点是很多的。它可以快速达到要求的麻醉深度(血浆靶浓度或效应室靶浓度),并能恒定地维持或根据需要调整这个浓度。也可以选择以血浆浓度或效应室浓度为目标进行靶控,临床效果相似,但后者的诱导和清醒速度应快于前者。第三,靶控输注因群体参数用在个体,靶控浓度与血浆实际浓度存在个体偏差,但这个偏差比个体的药效学反应差异要小得多,因此不会明显影响使用。而且靶浓度与血浆实际浓度成正比关系,这非常有利于指导控制麻醉深度。

靶控输注方法使用简便。只要确定了使用药物、所需靶控浓度、输入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后,一切都由电脑泵完成,只需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靶浓度即可实现全凭静脉麻醉的基本要求:使病人意识消失、对伤害性刺激(手术刺激)没有或仅有轻度的应激反应、有能够满足手术需要的肌肉松弛和满意的术后镇痛。肌肉松弛可以轻易地用肌肉松弛药物实现。

药物搭配基本要求:须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性麻醉药物复合才能很好完成全凭静脉麻醉。而这两种药物的搭配选择是多种多样的,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病人的特点和个人的用药经验来确定。

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复合用药会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医生特别要注意前两种作用,以便掌握麻醉深度。

用药原则:以最小剂量的镇静催眠药确保病人术中意识消失、无知晓,再辅以足够剂量的镇痛药减弱或消除病人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药物的调节:当镇静催眠药与麻醉性镇痛药复合使用时,术中根据需要调整麻醉深度。一般不轻易减少镇静催眠药物,以防发生病人知晓,而是调节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来保持满意的麻醉深度。如果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就会调整瑞芬太尼的用量。如果是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则调整丙泊酚的用量。

给药方法:常使用专用的TCI泵,方便简单。如果没有,医生会使用普通的注射泵,但这时候他就需要参照与靶浓度对应的按体重给药的剂量和速度。

如今,全凭静脉麻醉已经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可以像吸入全麻一样胜任任何手术麻醉了,而且可控性也可以与之媲美,完全摆脱了以往的配角地位,成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来源:《带你走进麻醉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yf/10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