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患者张xx,女,36岁,因生气后自服阿普唑仑(量不详)3h余,昏睡不醒,呼之不应,家属急呼,由救护车于年11月4日12:10接入D医院急诊科,紧急给予洗胃、导泻、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应用纳洛酮、醒脑静、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应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于18:21清醒,时有烦躁,给予保护带约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22:30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住院部内四科进行后续治疗。
后夜,患者出现狂躁,跑出病房,在院内发疯、乱跑,说是要去看自己的孩子(患者6月大的婴儿被其灌服10片阿普唑仑,患者清醒后说出此事,婴儿遂被送入NICU救治)甚至跑到院外的大街上,医生找到后劝说不动,亦拉不回患者,医院总值班、保卫科、“”交巡警,值班的医护人员因之忙着寻找走失的病人,引发科内一片混乱……幸亏该病人后来被找到,未出现其他意外。
点评
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纳洛酮在急诊抢救中,被广泛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急性乙醇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抗组胺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感染性休克、急性重型脑梗死、肺性脑病、急性昏迷等,等于是急诊科护士天天会与之打交道。
患者本身是中毒患者,在救治中毒过程中,为给患者缓解症状、解毒,患者又被反复、大量应用了纳洛酮、醒脑静等药物(该患者的医嘱:0.9%氯化钠注射液ml+纳洛酮1.6mgivgtt,输液前0.8mgiv,st!后0.4mgiv,q6h反复应用),以拮抗、缓解患者的安眠药中毒症状。纳洛酮如若大剂量应用、掌控不当,亦可产生不良反应,出现高度兴奋、烦躁不安,甚至谵妄、幻觉、惊厥等中毒症状;上述案例中患者出现的兴奋、谵妄等精神异常,除患者本身镇静剂中毒原因外,不排除拮抗药物过量因素。中毒患者的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病情观察较普通患者要更为细致、难辨。
纳洛酮应用后作用迅速,且持续1-4h,医护人员要谨防纳洛酮中毒,密切观察纳洛酮过量的临床表现:
1、过量可致恶心,呕吐反应。在逆转吗啡麻醉过度时可出现震颤、出汗、过度换气、血压升高、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心律不齐。
2、偶有咳嗽、呼吸困难、咯泡沫痰等肺水肿表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出血现象。
3、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用本药可引发吗啡戒断症状。
住院病人走失事件,是医院内的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医院上下的反思。
患者本身是医疗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人群——本身是中毒患者,又有情绪、精神出现问题,一时排解不开而失控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医院治病的一般患者,属于特殊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对此类患者要特殊对待,否则,以普通患者的管理方式待之,很难保证患者的安全管理。
相对于普通的住院患者,中毒患者的管理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但是,在内四科,值班的医护人员显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思想上为引起足够认识,护理评估不到位,和患者家属也未沟通到位,把他们跟普通患者一样的处置和治疗护理。这两名患者从急诊科监护室转上去时,神志都是清醒的,但是,后来病情都出现了突然的变化,医护人员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约束带、特级护理、对症处理等,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显然是低效或无效,本来就出现失控行为的精神异常患者,再度出现情绪失控,乃至走失,是极有可能的。医护人员头脑里要有医疗护理安全意识,不及时跟进、借鉴精神专科的安全管理举措,此类患者的安全管理就难以保证。
住院患者走失,如果发生意外,医院就有责任,护士更有责任。而且,护士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你如何强调自己的客观因素,护士在其中也脱不了担责的干系,而且要担负主要责任。虽然这很不公平,但事实就是如此。你也许会说,医生也有责任,纳洛酮用了那么多,医院又不是监狱,我们不可能把住院病人像管理犯人那样关起来、锁起来吧?无论如何,护士要面对严峻的事实。针对出现的内四科住院患者“发疯”、外出走失事件,管理者要及时“亡羊补牢”,认真加以分析、改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医疗安全促进会,及时吸取经验教训,采取积极的综合预防及个体化的防范对策,从而有效的降低住院患者的走失率,切实保障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医院安全管理质量。
护理管理上也要虚心接受批评,正确及时对每一位住院病人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此患者先是安眠药中毒——中枢抑制——昏睡,后纳洛酮过量——躁狂,护理管理上要评估、筛选出病区内护理安全管理重点人,与主管医生及时沟通,及时救治,对症治疗,进行重点观察、管理,强化患者风险管理。护士对病区内患者的情况掌控要做到全面控制,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与患者家属结为严守“同盟”,严防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共同为患者安全把关,确保患者医疗护理安全。
·题图来自网络·
请本文作者与联系领取稿费。投稿有稿费,爆料有奖金!只要有值得护士网白癜风症状有哪些白癜风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