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集锦
本虚标实多法兼治
肺性脑病神经精神症的中医治疗
医院,现旅居美国洛杉矶
屠森中医师
关键词: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后期,是呼吸功能不全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喘咳痰鸣,心悸不宁,烦躁,头痛,神昏,嗜睡,谵语,妄动,或有惊惕,抽搐,唇舌紫暗,脉象弦细滑数等。笔者对本病的辨证施治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本虚标实,标证为主
肺性脑病的病理基础是肺脾肾三脏虚损,痰气交阻,痰热蕴结,累及心神。盖肺虚则肃降无权,气逆不降;肾虚则纳气无功,气浮于上;脾虚则痰湿内阻,升降失调。因气虚、气逆,痰气阻滞,乃有乏力、神疲、喘咳气逆、咯痰不畅等一般见证。而气虚、气滞更致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而不利气血升降周流,乃致心神失养。更有甚者,痰浊与瘀血相结,迷阻心窍,或痰郁化热,痰热搏结,侵凌心神,以致心悸、烦躁、昏迷、谵语、躁动、惊惕、头痛、抽搐等症发生。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今痰、气、瘀、热随气升腾,夹风走窜,扰乱心神,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致变证万端,危情迭见。可见肺性脑病虽属本虚标实之证,但标证急而且重,故无论辨证还是治疗均当着眼于标证为主,先救标以挽垂危之势,再图扶正善后。
二、诸法兼用,下法为主
承上所述,肺心脑病标证为急,痰、气、热、瘀数端病邪或相兼为患,或夹风走窜,从而变生诸症,治疗上亦当综合祛痰、逐瘀、清热、攻下、通络、开窍诸法以相应之,但治疗之核心以下法为主。临床观察肺性脑病患者,多因邪热内结,气滞血瘀而便秘、腹胀,使喘逆气促、神昏谵语加甚。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攻下积热、疏导胃肠可收畅通气机、涤热平喘之效,对缓解肺性脑病的神昏、谵语、烦躁、妄动等症有釜底抽薪之功。正如张子和《儒门事亲》所谓“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下法不仅局限于清热泻下,诸凡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必须急于排除,而且可以排除之实邪均能应用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明·孙台石《简明医彀》:“气结痰凝,蓄血留积,必以攻下,推陈致新。”故在肺心脑病标证治疗中,笔者重用大黄、礞石、积实等药攻积热、下痰气、逐瘀血,斩关夺隘,引病邪以下泄。其他如泻肺泄热的黄芩、桑皮,散瘀通络的赤芍、地龙,开窍化痰的菖蒲、远志,作为配合,以达邪祛正安、窍开神清之目的。
三、善后调理,健脾为主
肺性脑病证属本虚标实,善后自当固本。肺、脾、肾三脏虚损虽同为肺性脑病之基础,而重点应以治脾为主。因为脾处中州,属后天之本,司健运之职,为升降之枢。脾旺则水谷化生精微而五脏得以充养,气机升降得调而气血周流顺畅,使痰浊、腑实无由发生,逆气不致妄升,邪热无从依附,瘀血亦难以滞留。更重要的是通过健脾,使心神得养,神志安定,对防治肺性脑病的复发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常用的补益脾胃气阴的药物为: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黄精、玉竹、扁豆、米仁、茯苓、炙甘草、谷麦芽等。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配合益肺、补肾之品,宁心、柔肝之剂,行气、和血之方,加减应用。
病例介绍季某,男性,64岁。住院号:。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病史14年,平时以咳嗽、多痰、气喘为主,近数年加重,伴有心悸、心慌。最近4个月来,喘咳不止,咯痰不畅。两周前起精神恍惚,头痛隐隐,四肢无力或有麻木感,手脚常不自主颤动,夜间烦躁不安,或谵妄、昏睡,食欲不振,尿少而黄,大便燥结,数日不解。检查:慢性重病容,球结膜充血,唇舌紫暗,颈静脉充盈;两肺呼吸音低,肺底可闻细湿罗音;心尖搏动弥散,心率次/分,心律齐;肝剑突下4厘米,肋下2.5厘米,质充实,肝颈返流阳性;下肢轻度水肿;血压14/10kPa;胸片:两下肺有小片状阴影,右肋膈少量积液;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90%,血二氧化碳结合力85容积%。入院诊断:(1)肺性脑病;(2)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3)慢性右心衰竭。
病员入院后,曾先用西药抗生素、呼吸兴奋剂、吸氧及其他一般治疗。肺部感染有所控制,但患者神识模糊日渐加重,白天也神志不清,答非所问,入夜头痛明显,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幻见鬼魅,或昏睡沉沉。舌苔黄而粘腻,舌质红,脉弦滑数。即改用中药治疗为主,中医辨证属正虚邪实,痰热扰心,腑气不通,肺失肃降。治以救标为先,以清热泻下、涤痰降气、开窍宁心为法。处方:礞石滚痰丸(包)20克,生大黄(后下)9克,黄芩12克,桑白皮15克,鱼腥草30克,陈胆星12克,海浮石15克,莱菔子(包)20克,远志9克,石菖蒲12克,广地龙15克,赤芍12克,生甘草3克。
服药3剂后,患者神志渐清,但大便尚欠通畅,腹部仍有胀感,舌苔黄腻未净,脉弦滑带数。治疗再守前法,加重攻下之剂。礞石滚痰丸(分吞)20克,生大黄(后下)12克,枳实12克,黄芩12克,桑白皮15克,鱼腥草30克,陈胆星12克,泽泻12克,海浮石15克,莱菔子(包)20克,蒸百部18克,炙紫苑15克,远志9克,石菖蒲12克,广郁金12克,广地龙15克,赤芍12克,生甘草13克。
续服5剂,大便畅通(日行2~3次),喘咳显著改善,神志转清,烦躁、谵妄消失。后以清余邪、健脾胃、益气阴之剂作善后调理,以参苓白术丸加减,用药十余剂,终于痊愈出院。
(原载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6期)
校核
包克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