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验举隅
医院李爱萍,周浩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本方为治疗风痰眩晕的常用方剂,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故为君药。以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合,祛湿化痰止目眩之功益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临床以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临床上运用此方灵活化裁,治疗内科杂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举例如下。
1、梅尼埃病
郑某,女,38岁,以反复发作性头晕,目眩,耳鸣重听,伴恶心呕吐就诊,各项检查已排除心脑血管病及颈椎病,多处中西药物治疗不效,观其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当属痰湿上扰清窍所致,治则:祛湿化痰、健脾利湿。处方:
半夏13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30g,橘红18g,泽兰6g,薏苡仁30g,石菖蒲15g,远志15g,桔梗t5g,牛膝15g,生姜4片为引,日1剂,水煎服。
服用5剂后,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均明显减轻,仍有耳部填塞感,上方加苍术15g,草果10g,继服5剂,诸症悉除,随访3年未再复发。
按:梅尼埃病又叫耳源性眩晕,以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为主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见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晕说,提出“无痰不作眩”,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治痰及祛除生痰之源,该病人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正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适应证,因此应用该方加减,化痰开窍,健脾利湿,使痰祛、湿除,眩晕自愈,且从健脾着手,祛除生成痰湿之源,故病愈不易复发。
2、失眠
张某,男,46岁,以顽固性失眠6a为诉就诊,患者为机关干部,劳力少,劳神多,6a来一直睡眠不佳,经常服用阿普唑伦、艾司唑伦等强镇静剂,仍不能安静入睡,经常头晕头沉,身困乏力,口中粘腻,食而无味,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痛苦不堪,观其舌质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应属痰湿阻滞,脑府失养所致,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安神。处方:
半夏13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30g,橘红18g,泽泻15g,苍术15g,石菖蒲15g,远志15g,草果15g,知母15g,丹参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酸枣仁15g,生姜4片为引,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5剂后,每晚能够自然入睡,睡眠时间4~5h,头晕头沉均减轻,精神明显好转,上方不变继服10剂,患者诸症悉除,能够安然入睡。
按:失眠一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心虚胆怯所致,该患者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思虑过度,伤及脾胃,13久化湿生痰,痰湿上扰清窍,除严重失眠外,还有头晕头沉,身困乏力,口中粘腻,食而无味,其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说明痰湿阻滞,脑府失养,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安神为主,故取效满意。
3、功能性低热
陈某,女,62岁,农民,自述感冒后1a,一直低热,体温在37.5℃左右,多处就诊,诊为功能性发热,输液及清热中西药无效。就诊时值春夏之交,患者仍身着棉袄,汗出较多,诉头晕头沉头痛,身困乏力,精神萎靡,多梦易醒,查其舌质暗,苔白厚腻略黄,脉滑略数,应属痰湿阻滞,已有化热迹象,治则:燥湿化痰,清热开窍。处方:
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30g,节菖蒲15g,郁金15g,橘红18g,胆南星6g,竹茹6g,黄连15g,草果15g,知母15g,生姜4片为引,日1剂,水煎服。
服10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仍身困乏力,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未复发。
按:功能性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绵长,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多按气虚、血虚、阴虚等内伤发热论治。而该患者虽然病程较长,但正气不虚,究其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以邪实为主,属痰湿阻滞化热之象,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清热化痰之品,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高血压病
赵某,女,75岁,以反复发作性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就诊。查体:血压/90mmHg,其他生命体征正常,排除颈椎病、肾性高血压等引起的头晕,多次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观其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当属痰湿上扰清窍所致,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利湿为主。处方:
半夏20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30g,橘红18g,丹参30g,泽兰6g,薏苡仁30g,石菖蒲15g,远志15g,桔梗15g,牛膝15g,生姜4片为引,日1剂,水煎服。
服用5剂后,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均明显减轻,仍有头晕不适,按上方加减治疗,服药20剂,诸症悉除,随访3a,未再复发。
按: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西药需长期服用降压药,一旦停药即复发,而应用中药辨证施治则可以取得持久的疗效。观察病人舌质舌苔及脉象,证属痰湿上扰,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利湿,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能取得好的疗效。
资料来源:李爱萍等,河南中医,年
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体会
医院中医科康秀丽
半夏白术天麻汤源自清代医家程仲龄《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明显疗效,举例如下。
1、眩晕病
患者女,42岁,主诉:头晕1年,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发作性,近期每天发作10次左右,每次发作2分钟左右,发作时自觉头昏沉明显不能抬头,需低头闭眼休息,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听力下降,无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遂等,平时饮食偏爱海鲜之类,有夜晚打麻将习惯,平时睡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稍黄脉滑。处方:
法半夏10g、白术20g、天麻24g、陈皮12g、茯苓30g、甘草18g。
患者服药第1日便感头晕明显减轻,第2日头晕停止,第3日前来咨询头晕已停止,是否继续服药,建议患者继续服用,1月后患者因月经量少5年就诊,并述咨询后第3付中药因懒于熬药未服用,1月以来头晕未再发,并感头目较前明显清爽。
患者为中年女性,体型偏胖,喜食肥甘厚腻之味,而致痰湿内蕴,日久风痰上扰请窍而致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疗风痰上扰的有效方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疗风痰眩晕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截生痰之源,陈皮行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因患者舌苔稍黄有化热倾向,因生姜辛温故未用,大枣滋腻,不利祛痰湿,故未用。因患者为痰浊体质,痰浊内停,阻滞胞络而致月经量少,后给与温胆汤加减治疗。
2、胃脘痛病
刘某,女,27岁,主诉:胃痛、呕吐5天。患者平时有慢性胃炎病史,饮食喜热恶寒,近期因外出旅游饮食不慎而致胃部反酸、疼痛,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食欲明显下降,且出现多发红色皮疹,平时长期伏案工作且喜肥甘厚腻,颈肩部肌肉有僵硬不适感,自发病以来小便色黄,大便稍干。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滑。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8g、陈皮6g、茯苓15g、炙甘草3g、黄芩10g、黄连3g、干姜3g、牡蛎15g、莱菔子10g、车前草15g、生山楂10g。
3付,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患者服药3天后告知胃痛、恶心、呕吐、皮疹等均已经消失,肩颈部肌肉僵硬感较前减轻但仍存在,嘱长期伏案工作注意坐姿,进行推拿治疗,饮食忌肥甘厚味。胃主纳,脾主化,此患者喜食辛辣食物,而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减弱,内生痰浊,日久化热,复因饮食不当而致痰热明显,但患者舌质偏淡,平时喜热恶寒为脾阳虚表现,总体寒热错杂,本病虽以痰浊为主,但寒热虚实隐约可见,疼痛泛酸能见其实,饮食喜热恶寒又见其虚,故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半夏泻心汤合用,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祛痰,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牡蛎咸平止酸,莱菔子、山楂和胃消导,车前草通利小便驱邪外出。
3、耳鸣病
患者杜某,男,29岁,主诉:耳鸣1年,头晕4天。患者1年前出现耳鸣,仅在夜晚睡眠安静时出现,白天及入睡后均消失,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当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视物旋转时间1分钟,随后头昏沉,头晕时无耳鸣、听力下降等症,头晕时不影响日常工作,自服藿香正气水后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此后整日头混混沉沉无精神,全身乏力、腰酸伴入睡困难。患者平素对鱼虾过敏。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右稍滑两尺脉弱。为肝脾亏虚,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杞菊地黄丸。
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8g、陈皮6g、茯苓15g、炙甘草3g。
4付,水煎服,每日1剂,并口服杞菊地黄丸10粒,3/日,患者4天后告知头晕消失,耳鸣减轻,患者为体力劳动者,平时劳累过度,耗伤精气,《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气耗则脾胃功能减弱而致痰浊中阻,双尺脉弱为肾亏之像,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除痰化湿,杞菊地黄丸以调肾。
半夏白术天麻汤在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脾虚温盛、
风痰上扰之证,我在临床中以出现滑脉且同时存在上冲脉势为辨证要点,根据临床再加减应用,常可起到明显疗效。
资料来源:康秀丽,内蒙古中医药,年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