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患者的健康宣教
一、如何认识癌痛
世界卫生组织把疼痛已经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那么也就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同时把这个慢性疼痛定义为疾病,是需要治疗的,世界的疼痛协会把疼痛在年的10月11号定义为第一个世界的镇痛日,同年我国也是把年10月11号到10月17号定义为中国的第一个镇痛周,当时提出了是解除病人痛苦是患者的一个基本的权利,那么同时也是医务人员的一个职责,所以从国际和国内都非常重视疼痛的这个问题。
癌痛(cancerpain):是由癌症本身或与癌症相关的因素所导致的疼痛。它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癌痛病因
癌痛病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数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数所致的疼痛
三疼痛机制与分类
1、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2、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四癌痛的评估
(一)、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二)、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三)、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三种方法:
1数字分级法(NRS)
2面部表情评估法(FPS-R)
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五癌痛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病因治疗(如抗癌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三)药物止痛治疗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1、口服给药: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2、按阶梯用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3、按时用药:指在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
5、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相互作用及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三阶梯止痛的含义
三阶梯止痛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性质及原因,单独和/或联合应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配合其他必要的辅助药,能使80%以上癌痛患者获得满意缓解。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注意:非甾类止痛药存在最大有效剂量(天花板效应注)的问题。常用药物包括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盐、加合百服宁、布洛芬、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消炎痛、吲哚美辛、意施丁(吲哚美辛控释片)等等。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弱阿片类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应。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奇曼丁(曲马多缓释片)、双克因(可待因控释片)等等。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强阿片类药物无天花板效应,但可产生耐受,需适当增加剂量以克服耐受现象。以往认为用吗啡止痛会成瘾,所以不愿给患者用吗啡,现在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使用吗啡的癌痛患者极少产生成瘾性。此阶梯常用药物有吗啡片、美菲康(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吗啡控释片,可直肠给药)等等。但是,度冷丁这一以往常用的止痛药,由于其代谢产物毒性大等因素,未被推荐用于控制慢性疼痛。
(五)“三阶梯”止痛原则的演变:弱化二阶梯治疗;强阿片类药物使用有条件的“全程化”(可用于各个阶梯)。
1、轻度疼痛:如非阿片类药物不能充分控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加用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镇痛;
2、中度疼痛:起始即应用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加用或不加用非阿片类药物;
3、重度疼痛:治疗需要立即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加用或不加用非阿片类药物;
(六)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用药初期及过量用药时,而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则常发生于长期持续用药一段时期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反应,只有便秘可能长期持续存在。防治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疼痛治疗本身同样重要,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视为镇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便秘
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需使用缓泻剂预防便秘。患者不会因长期用药而对阿片类药物的便秘不良反应产生耐受,因此,便秘不仅出现于用阿片类药物初期,而且还会持续存在于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全过程。某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出现恶心呕吐往往还可能与便秘有关,通畅大便则可能缓解这些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因此,预防和治疗便秘不良反应始终是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医师一旦为患者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就应该同时用预防便秘的缓泻剂。
(1).预防①多饮水,多摄取含纤维素的食物,适当活动;②缓泻剂:适量用番泻叶、麻仁丸或便乃通等缓泻剂。应告诉患者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调节饮食结构、调整缓泻剂用药剂量,并且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如果患者3天未排大便就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
(2).治疗①评估便秘的原因及程度;②增加刺激性泻药的用药剂量;③重度便秘可选择其中一种强效泻药(容积性泻药):硫酸镁30~60ml,qd,比沙可啶2~3片,qd,比沙可啶直肠内灌肠,qd;乳果糖30~60ml,qd:山梨醇30ml,q12h,连用3次,继后必要时重复用药;④必要时灌肠;⑤必要时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合用其他镇痛药物。
2、恶心、呕吐
阿片类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约30%,一般发生于用药初期,症状大多在4~7天内缓解。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癌症患者既往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反应严重者,初用阿片类药物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恶心呕吐,如便秘、脑转移、化疗、放疗、高钙血症等。恶心呕吐一般出现在用药初期1周内,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会逐渐减轻,并完全消失。
(1).预防:初用阿片类药物的第1周内,最好同时给予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如果恶心症状消失则可停用止吐药。避免发生便秘可能会减少难治性恶心呕吐的发生。
(2).治疗:轻度恶心可选用胃复安、氯丙嗪或氟哌啶醇。重度恶心呕吐应按时给予止吐药,必要时用恩丹西酮或格拉西酮。对于持续性重度恶心呕吐的患者,应了解是否合并便秘。由于便秘可能加重恶心呕吐反应,因此对于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应注意及时解除便秘症状。恶心呕吐持续1周以上者,需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或换用药物,也可以改变用药途径。
3、嗜睡及过度镇静
少数患者在最初几天内可能出现,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部分患者因长时期受疼痛困扰而失眠,初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数日内的过度镇静状态可能与疼痛控制后嗜睡有关。如果患者出现显著的过度镇静症状,则减低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待症状减轻后再逐渐调整剂量至满意镇痛。少数情况下,患者的过度镇静症状持续加重,此时应警惕出现药物过量中毒及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嗜睡及过度镇静时应注意排除引起嗜睡及意识障碍的其他原因,如使用其他中枢镇静药、高钙血症等。
(1).预防: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剂量不宜过高,剂量调整以25%~50%幅度逐渐增加。老年人尤其应注意谨慎滴定用药剂量。
(2).治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或减低分次用药量而增加用药次数,或换用其他镇痛药物,或改变用药途径。除茶、咖啡等饮食调节外,必要时可给予兴奋剂治疗,如咖啡因~mg,口服,q6h,哌甲酯5~10mg,分别于早上和中午用药:右旋苯丙胺5~10mg,口服,1次/日。
4、尿潴留
尿潴留发生率低于5%。某些因素可能增加发生尿潴留的危险性,如同时使用镇静剂、腰麻术后、合并前列腺增生等。腰椎麻醉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发生尿潴留的危险率可能增加至30%。在同时使用镇静剂的患者中,尿潴留发生率可能高达20%。
(1).预防:避免同时使用镇静剂。避免膀胱过度充盈,给患者良好的排尿时间和空间。
(2).治疗:诱导自行排尿可以采取流水诱导法或热水冲会阴部法和/或膀胱区按摩法。诱导排尿失败时,可考虑导尿。对于难以缓解的持续尿潴留患者可考虑换用镇痛药物。
5、瘙痒
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1%。皮脂腺萎缩的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晚期癌症、黄疸及伴随糖尿病等患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容易出现皮肤瘙痒。
(1).预防:皮肤护理,避免加重药物性瘙痒的不良刺激。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摩擦、强刺激性外用药、强碱性肥皂等不良刺激,贴身内衣宜选择质地松软的棉制品。
(2).治疗:轻度瘙痒可给予适当皮肤护理即可,不需要全身用药。瘙痒症状严重者,可以适当选择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局部用药主要选择无刺激性止痒药。皮肤干燥可选用凡士林、羊毛脂或尿素脂等润肤剂。全身用药主要选择H1受体拮抗剂类的抗组胺药物。可选择下列药物之一:苯海拉明4mg口服,每日3次,或12mg口服,每日1次;托普帕敏5mg口服,每日2次:异丙嗪25mg口服,每日2次;羟嗪10mg口服,每日2次。阿利马嗪5mg口服,每日2次。该类药物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与阿片类药物同期应用时,可能增强相互的镇静作用。因此,建议选择低剂量,并注意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
6、眩晕
眩晕的发生率约6%。眩晕主要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初期。晚期癌症、老年人、体质虚弱、合并贫血等患者,用阿片类药时容易发生眩晕。
(1).预防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剂量不宜过高,应避免初始用药剂量过高。
(2).方法轻度眩晕可能在使用阿片类药数日后自行缓解。中重度眩晕则需要酌情减低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剂量。严重者可以酌情考虑选择抗组胺类药物、抗胆碱能类药物或催眠镇静类药物,以减轻眩晕症状。如苯海拉明25mg口服,或美克洛嗪25mg口服。
7、精神错乱及中枢神经毒性反应
阿片类药物引起精神错乱罕见,主要出现于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应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的精神错乱,如其他精神药物所致的高钙血症。治疗:合用辅助性药物以减低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可给予氟哌啶醇0.5~2mg,口服,q4~6h。
使用哌替啶的患者易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去甲哌替啶是哌替啶的毒性代谢产物,其半衰期3~18h,长期用药容易蓄积。哌替啶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与用药剂量及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血浆浓度相关哌替啶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重度疼痛者口服用药需要加大剂量,此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将会明显增加。因此哌替啶被列为癌症疼痛不推荐使用的阿片类药物。
8、阿片类药物过量和中毒
疼痛本身是阿片的天然拮抗剂,也是阿片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的天然拮抗剂。然而当用药剂量不当,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
(1).呼吸抑制临床表现阿片药物所致的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次数减少(8次/分)和/或潮气量减少、潮式呼吸、紫绀、针尖样瞳孔、嗜睡状至昏迷、骨骼肌松弛、皮肤湿冷,有时可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深昏迷、循环衰竭、心脏停搏、死亡。
(2).呼吸抑制的解救治疗建立通畅呼吸道,辅助或控制通气;呼吸复苏;使用阿片拮抗剂:纳洛酮0.4mg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推注,必要时每2分钟增加0.1mg。严重呼吸抑制时每2~3分钟重复给药,或将纳洛酮2mg加入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0.mg/ml)静脉滴注。输液速度根据病情决定,严密监测,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解救治疗应考虑到阿片类控释片可在体内持续释放的问题。口服用药中毒者必要时洗胃。
9、药物滥用及成瘾问题
阿片类药物广泛用于疼痛治疗的同时,人们担心阿片类滥用可能随之增加。事实上,随着开展疼痛治疗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工作,在阿片类药物医疗消耗量增加的同时,并未增加药物滥用的危险。美国的药物滥用警告网络(drugabusewarningnetwork,DAWN系统)调查分析了~年全美阿片类镇痛药医疗应用与药物滥用情况。该调查的滥用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物(5种强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酒精类药物;非法药物(海洛因等);镇静催眠及其他。结果显示,疼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医疗用药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阿片类镇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
(七)癌痛的其他止痛方法
1.针刺疗法
2.艾灸疗法
3.推拿按摩疗法
4.情志护理疗法个性化心理护理可增加镇痛治疗的顺应性
5.音乐疗法
6.热疗法
7.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
8.神经阻滞疗法
六癌痛治疗中常见的知识误区
误区1、非阿片类比阿片类药物更安全
对于需要长期接受镇痛药物治疗的病人,使用阿片类药更安全有效。对于既往未接受过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但是如果正确滴定用药剂量,防治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对肝脏及肾脏等重要器官无毒性作用。相比之下,NSAIDs类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胃肠道和肾脏毒性,并且会明显抑制血小板功能。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肝脏毒性。因此,如果能正确使用,阿片类比NSAIDs更安全。
误区2、只在疼痛剧烈时才用镇痛药
对于疼痛患者,及时、按时用镇痛药才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要的镇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另外,长期疼痛还会引起一系列病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因此应及早给予治疗。
误区3、使用哌替啶是最安全有效的镇痛药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使用的药物。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此外,因哌替啶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本身会产生疼痛,不宜用于慢性癌症疼痛或慢性非癌症疼痛治疗。
误区4、患者在接受阿片治疗期间不能驾驶交通工具
阿片类药物在治疗之初可以损害认知和精神运动的协调功能,因此患者在开始治疗或增加剂量后5~7天内不应驾驶。但连续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5~7天以后,会产生对这些作用的耐受性。多数患者长期接受稳定剂量阿片治疗时可以安全驾驶。
误区5、麻醉药品宜在疼痛剧烈时使用
临床实践证明,及时、按时使用镇痛药,不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可用镇痛强度低的药物,使用最小剂量。如果等到疼痛剧烈时才使用镇痛药,或长期不用镇痛药,患者就会遭受更多疼痛折磨,甚至出现难治性疼痛。因此,不宜等到疼痛剧烈时才使用镇痛药。
误区6、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医学解释:缓解疼痛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真正意义上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理想的镇痛治疗效果是让癌症患者在不痛的情况下休息、活动、工作。绝不能满足于癌症患者疼痛部分缓解,应该追求疼痛的完全消除,而不应“见好就收”。
误区7、只宜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
药理实验提示:阿片类镇痛药无封顶效应。只要疼痛加剧,就可增加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镇痛治疗的效果。对于任何重度疼痛的患者,无论癌症临床分期早晚、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镇痛治疗需要,都应及时使用最大耐受量的阿片类镇痛药,而不能仅对即将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
误区8、阿片类药出现不良反应就应及时停用
临床实践证明,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除便秘外,大多数是暂时性的,也是可以耐受的。例如,阿片类药导致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因此,一旦不良反应出现就立即停止使用阿片类药的做法不可取。临床医务人员必须对阿片类药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或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误区9、阿片类药一旦使用就无法停药
在医疗实践中,只要癌症患者疼痛病因得到控制、疼痛消除,随时可以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当吗啡日用量为30mg~60mg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对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也不会发生意外。观察癌症患者有无疼痛症状出现。在逐渐减量过程中,应进一步缓慢减量,避免停药太快出现疼痛症状及戒断症状。
误区10、阿片类药不能用于肺癌患者
这种误区原因在于阿片类药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实际上,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是外周性病变即肺部病变所致,而阿片类药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对呼吸中枢抑制的副作用所致。阿片类药本身不加重肺部病变。同时,阿片类药对呼吸中枢抑制的副作用,一般仅发生在用药过量时或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蓄积时。
误区11、阿片类药用于癌症患者就是安乐死
对癌痛患者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不是让癌症患者安乐死。癌痛患者积极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可降低因疼痛导致的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命。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进行镇痛治疗是让癌症患者安乐死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也是不科学的。
误区12、阿片类药长期使用会产生精神依赖性
临床实践中,长期使用阿片类药为癌症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尤其是采取口服或透皮方式给药,癌症患者出现精神依赖性(以往称为成瘾)的危险性很小。由阿片类药导致的耐受性或躯体依赖性,并不意味着病人已产生精神依赖性。阿片类药物使用后是否导致精神依赖性与剂型、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有关。注射剂静脉给药使血药浓度突然升高,容易出现欣快感,易导致精神依赖性。
七、癌痛病人的家庭护理指南
在癌患的自觉症状中,尤以疼痛的发生率最高,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癌患饱受疼痛的煎熬。据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有250万人因癌症疼痛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世界上每天都有350万人在癌症疼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疼痛不仅不利于疼痛的治疗。也给病人增加了痛苦。明显地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一)、观念上的更新
医务人员、病人、公众、家属对疼痛的认识、态度、期望以及对疼痛的治疗、护理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癌症病人的疼痛问题已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对癌症疼痛病人果断地采取各种治疗措施,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新观念已逐渐地取代了癌症疼痛治疗上的传统观念。
但是,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妨碍有效止痛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护士对麻醉药的药理作用缺乏了解,而且,对人的生命质量及护理工作性质本身认识不足。医生和护士普遍地担心病人使用麻醉药会再现精神依赖,连患者本身及其家属也对麻醉药怀有恐惧心理。呈现“四不愿综合征”,即医生不愿开足量的止痛药,药房不愿发足量的药,护士/家属不愿给足量的药,病人不愿接受足量的止痛药。因此对于癌症疼痛的治疗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认识上的更新,更需要病人及其家人的配合,尤其是患者家属的协作。
(二)、家人的作用
不可否认,医院留医治疗,但是,毕竟也有相当一部份的癌症患者在家中度过。所以,在癌症疼痛的治疗中,家人也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其中包括:
1、正确可靠地估价病人的疼痛,协助医务人员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病人疼痛评估其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及并发症等。家人在评估病人的疼痛时,除了身体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因素的影响。
2、准确、及时地给药并观察止痛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
3、给病人以安慰、解释及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增加对生活的希望。
4、教育及解释给病人改变对药物副作用及耐受性的错误认识,鼓励病人享受人的尊严及人的权力。
对于一些病程较长和疼痛较轻的癌症病人,在家庭生活中采取恰当的止痛疗法,会给病人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提高生活的乐趣。
(三)在癌痛的家庭疗法中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放松止痛法:全身松弛可以有轻快感,肌肉松弛可阻断疼痛反应。可以让病人闭上双目,作叹气、打呵气等动作,随后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缓慢作腹式呼吸。或者叫病人在幽静环境里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吸气与呼气,使清新空气进入肺部,达到止痛目的。
2、心理暗示疗法:此法主要是增强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可结合各种癌症的治疗方法,暗示病员如何进行自身调节,告诉他们如果配合治疗就一定能战胜疾病,使他增强生活勇气,认真完成一日三餐和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充分调动自身最大消灭癌细胞的能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3、转移止痛法:可让病人每天坚持锻炼“八段锦”养生操,或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双眼,回想自己童年有趣的乐事,或者想自己愿意想的任何事,每次15分钟,一般在进食后2小时进行,事后要闭目静坐2分钟;也可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放一些快声调的音乐,让病人边欣赏边随节奏作拍打、拍手等动作;还可让病人看一些笑话、幽默小说,说一段相声取乐。这些都可以达到转移止痛的目的。
最后,在进行心理疗法时还可配合物理止痛法。物理止痛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疼痛周围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刺激方法可采用按摩、涂清凉止痛药等,也可采用各种温度的刺激,或用65℃热水袋放在湿毛巾上作局部热敷,每次20分钟,可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
医院道门口院部肿瘤科咨询
订阅方法:
1、搜索“癌去春来”名称或者搜索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