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睡眠问题安抚篇

在《宝宝睡眠问题小合集》一文中整合了小月龄宝宝的几种常见睡眠问题和解决方法,我们也提到了睡眠质量既是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的前因,也是后果。进食规律、精力充沛、发育正常,那么睡眠也就稳定;反之,如果睡眠稳定,自然就胃口好、精神爽、身体棒。这个“因果关系”在周岁之后同样成立,但不同于小月龄的是,这时候的宝宝睡眠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哭闹、躁动和浅眠等现象,而是出现了晚睡、不睡和嗜睡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睡觉是人类的本能,遵循身体的感受,顺应自然的规律,每个人根据环境的变化和活动的需求,总会不断地适应和调节,最后养成各自的生物钟。宝宝睡眠一样有规律可循,在周岁之后,他们的睡眠时间基本趋于稳定,保持在10~14个小时之间。睡眠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大多数宝宝都能一觉到天亮,睡到自然醒。那么,还没有形成良好作息时间的宝宝们,问题又是出在哪里呢?除去疾病原因,睡眠问题大致与“安抚”、“环境”、“饮食”和“活动”四个方面有关,今天我们就重点说一下安抚问题。每当说到宝宝睡眠这个话题,总是会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哄睡”一词,宝宝睡觉需要哄吗?怎么哄?为了搞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特地查了“哄睡”这个词,发现没有找到词组的解释,于是就“哄”查了字典,第三声有“骗”和“逗”这两层意思,英文对应了“coax”这个单词,意为“劝”和“诱”。如此一来,这个行为就比较好解释了,我们可以把“哄睡”理解为“哄骗或哄劝宝宝睡觉”。看到这个解释,你是否也觉得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就好像是宝宝自己不爱睡觉,我们要强行让他们睡着的样子。那么,宝宝需要哄吗?当然需要,但是只在极少数时候需要,那就是宝宝作息紊乱到需要人为强行调整的情况。搞清楚“哄睡”一词之后,不少人便会疑惑,“抱睡”、“背睡”、“奶睡”这些不都是哄睡的手段吗?其实不然。“抱”、“背”、“奶”这几个动词,与“哄”一样,完全可以视为是与宝宝互动的方式和安抚的手段,而与“哄”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行为更多时候是为了让宝宝安静下来,而不是睡着。“哄”这一行为,似乎自带操作者的主观意识,有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觉,也好像在表达着“赶紧把宝宝弄睡,这样我就能轻松些”,这个画面想着都觉得累人。我到底在说什么?上面两段划掉。我们可以把“哄睡”这个词重新定义一下,摈弃掉“急躁”的成分,解释为“逗宝宝入睡”,这样一来“哄”的手段就包括了吟唱、低语、扇风、轻拍和摇晃等能够让宝宝安静下来的动作。安抚,即安顿抚慰之意,既然如此,那便是在宝宝哭闹、发怒、惊吓、焦虑和躁动的时候才采用的方式。而不是平白无故进行,不然又会沦为“哄骗”之列。所以,哄、抱、背、奶等安抚手段,就如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一样,非到不得已之时,决不能开。最好的睡眠安抚方式就是亲喂,但亲喂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宝宝造成入睡依赖,相信大多数宝妈对夜奶的痛苦深有感触。造成奶瘾的原因是习惯问题,小月龄宝宝需求大,妈妈对夜奶每求必应,于是你来我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妈妈担心母乳不够,总希望宝宝多吃,过于频繁地喂奶,这些都容易导致宝宝过度依赖。亲喂不会是睡眠问题的拦路虎,不应该让这个“绝杀利器”成为影响宝宝睡眠质量的元凶。如果说饮食和睡眠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那宝宝饮食中的辅食和吃奶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6月龄之后,辅食在饮食结构中的地位,经历了“补充→均衡→主导”这样一系列的变化。辅食在9个月左右已经能够实现初步的营养均衡,份量上也基本与奶量“平分天下”。这个阶段也是最适合停止夜奶的时机,通过睡前的饱腹来保证整夜的睡眠,尽量减少夜醒的次数。面对夜醒的情况,已经不能再一味地采用小月龄阶段的亲喂安抚,更多是要让宝宝学会再次自主入睡。如果期间哭闹,妈妈也要坚持底线,和家人一起通过其他方式安抚宝宝。看到这里,大家不要误以为亲喂的地位下降了,母乳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事实正好相反,亲喂次数的减少并非地位的降低,而是晋升为“绝杀利器”。除了满足日常的几次母乳供给,妈妈就要表现出该有的高手风范,不轻易出手,一出手就能将宝宝镇住。面对成长期的烦恼,如长高、长牙、学动作等,这些哭闹可能会让其他家人束手无策,这时候亲喂就是最好的“镇静剂”。所以,还没断奶的妈妈们,要是没有什么特别的难处,就请先别急着断奶吧!毕竟,母乳再少,也有着奶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引导宝宝自主入睡?我们在环境篇中再共同一探究竟吧。尤则非

你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d/1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