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温度升高,不少人在山林游玩喜欢品尝野味,尤其是野生蘑菇,梅雨季节也是误食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存在相似性,特别是同一个种群的蘑菇极难辨别,常有食用毒蘑菇而引起的中毒性病例发生,在此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或食用来路不明的蘑菇,尤其是一些色泽鲜艳、形态可疑的蘑菇;不向路边摊贩购买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如何辨别毒蘑菇?
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颜色
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形状
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环,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变色。
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测试
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煮试
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心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心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
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来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中毒症状
在实际工作中,毒蘑菇中毒类型更多时候是根据中毒引起的症状来分类的,通常中毒的类型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肝脏损害型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中毒表现分为六期:
A潜伏期
误食后6—72小时发病,以24小时内发病为多见。
B胃肠炎期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此期持续1-2天后渐缓解。
C假愈期
胃肠炎症状自行缓解后,出现短暂的无明显症状期,病人误以为好转而不继续治疗。而此期毒素逐渐侵犯人体各脏器。病人和医护人员均应提高警惕,以免误诊造成死亡。中毒病人症状缓解后,误以为小病而错过抢救时机。
D内脏损害期
病人中毒后2—5天内出现内脏损害,以肝、肾、心、脑为主,尤以肝损害最为严重。出现黄疸、少尿无尿、血尿等症状。
E精神症状期
继内脏损害后出现烦燥、谵语、抽搐、惊厥最后昏迷而死亡。
F恢复期
轻症病人经2—3周治疗后中毒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好转而痊愈。
毒蘑菇中毒常规的处理
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治疗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考虑帮助病人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
A催吐
可使用的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如先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或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硫酸铜,吐根糖浆,注射盐酸阿朴吗啡等药用催吐。中毒初期进行排毒对各中毒类型都是必要和有效的。
B洗胃
严重呕吐者不必洗胃,如呕吐次数不多时则不应放弃洗胃。可以用高锰酸钾液(1:—)或盐水(1:)。洗胃后可灌入活性炭2—3克或蛋清等以吸附毒物。
C导泻
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50%硫酸镁口服液灌服,进行导泻,但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患者不宜用硫酸镁。
D灌肠
对未发生腹泻的患者可用盐水或肥皂水高位灌肠。每次—ML,连续2—3次。
E输液和利尿
早期可采用大量输液,以使毒素从尿中大量排出。输液可用10%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同时应静脉注射利尿剂,保持液体平衡,还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对低钾病人补充氯化钾。
最后再次呼吁大家:
不采、不食
不买、不卖野生蘑菇
警惕误食毒蘑菇中毒!
原标题:《预防误食野生蘑菇中毒,这些事你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