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内科中诊断心理障碍一直存在困难和争议。根据WHO组织的有14个国家参加的《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医院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只有15.9%,换言之,有84.1%的心理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内科躯体性疾病。其误诊的原因有多种因素,长期以来,精神医学和其他临床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医院中相当部分的医生对心理障碍的知识相对贫乏,对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化症状表现认识不足;过去的传统教育即生物医学模式,又使医院中的医生对患者心理障碍诊断普遍持谨慎态度,对患者的症状多作一元化诊断,且习惯于依靠实验室检查对疾病做出诊断,而心理障碍性疾病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靠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经验判断来诊断,再加上前往医院就诊的心理障碍患者常拒绝与医生讨论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问题,医院里的医生对诊断此类疾病更加困难,觉得无所适从。
心理量表是检测心理障碍患者非常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是识别心理障碍的“化验单”,目前国内应用的主要心理量表都是从国外引进,最常用的是汉密尔顿焦虑抑郁他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医院焦虑抑郁筛查量表HAD以及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但这些量表编制为上世纪60-70年代,时间久远,题目设置也较复杂难记,尤其是汉密尔顿焦虑抑郁他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需要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医生才能测评,这让相对心理学知识欠缺的心内科医生掌握有相当的困难。相对而言,HAD和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题目较少,容易理解,但其问询题目多以精神情绪为主,由于医院心理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否认态度,故面对这样的以精神情绪为主的量表往往不容易接受,且其心理障碍阳性分值评分往往偏低,达不到诊断标准所制定的心理障碍阳性常模分值,再加上心理量表有患者或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可靠程度为二级。由于心理量表的这些不足和缺陷,所以,心理量表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目前还多仅限于研究,并没有作为临床上常规识别心理障碍的辅助手段。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医院心理障碍的特点是躯体化症状为其表现形式,创制躯体化症状量,经多年反复改进其信度和效度良好,它主要由20道陈述句四部份项目组成: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焦虑和抑郁,程度分为1、2、3、4四分等级。该量表的阳性分值界限为36/37分,即患者超过此界限分值要考虑心脏神经症。本量表注重患者心理障碍的躯体化症状的表达,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国内外心理量表比较,其敏感性较高,重要的是容易被医院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以及容易被临床医生掌握,在本院心血管内科常规应用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见表一)
在诊断中,没有抑郁焦虑主诉,并不能除外心理障碍的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到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心理障碍患者,他们有心血管疾病的先占观念。所以,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不要直截了当询问患者的心情如何,这样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和抵触,而应从患者的行为方面以及其它多系统症状方面了解病情,这与心理咨询门诊询问诊断心理障碍的方式不同。另外,在心血管内科诊断心理障碍仍然需谨慎,在目前情况下作为非精神科医生,给这类患者的诊断以焦虑抑郁状态为宜,同时仍要十分注意心血管本身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估计。
治疗
治疗心血管内科中的心理障碍应值得充分重视,一个有害的观念是既使认识到病人有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而不认为是病,只是心理问题,对病人不会造成多大损害;以及认为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能自行好转而无需治疗;或者认为患者一旦有器质性疾病,其有抑郁或焦虑反应是正常的,只要治疗好原发疾病,其焦虑抑郁自然会消除。
在心血管内科可以治疗的心理障碍多为轻中程度,如遇严重的抑郁焦虑障碍、有自杀倾向的;或治疗效果不佳的则必须请精神科医生诊治。
心理障碍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心理障碍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躯体疾病的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患者复发或再发心理障碍的危险。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关系是:药物治疗是能及时改善心理障碍症状、控制急性发作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
药物治疗
1.抗焦虑紧张及镇静催眠药
以苯二氮卓类(BDZ)为主,小剂量起到抗焦虑紧张作用,较大剂量则起到镇静催眠作用。抗焦虑紧张常用的有:艾司唑仑(舒乐安定),1~2mg/次,一日2~3次口服;阿普唑仑(佳静安定),0.2~0.8mg/次,一日2~3次口服;地西泮(安定),2.5~10mg/次,一日2~4次口服;非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丁螺环酮,5~10mg/次,一日3次口服;坦度螺酮,10~20mg/次,一日3次口服;
但BDZ有耐药性与撤药反应,主要表现是使用数周后治疗效果下降,需调整剂量或改换品种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并且往往彼此有交叉耐药性。所以,临床上不宜长期服用同一种药,必要应时减药、换药或间断服药。
2.抗抑郁药
抗抑郁治疗的原则:诊断基本明确,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提高服药依从性;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用足够长的疗程(4~6周);如无效,可考虑换药(同类另一种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必须说明的是,在心血管内科,除了在治疗前给患者解释病情外,在用药前也要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因为给予这类治疗药物是患者不成希望的,所以,要向他们说明以取得理解,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三环类(TCAs),主要的药理作用是突触前作用,TCAs阻断去甲肾上腺素(NE)和(5-HT)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NE和5-HT含量升高。TCAs同时也阻断其他多种受体如组胺受体、毒草碱受体等,副作用也因阻断其他受体而产生(头晕、乏力、嗜睡、口干、便秘等)。由于大剂量的TCAs可对心脏产生明显的心律失常副作用,所以,TCAs在心血管内科使用需谨慎,但小剂量仍然是安全的。常用的有多虑平,12.5mg/次开始,每日两次服用,逐渐加量,每日可使用50~75mg。起效时间1~2周。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近年来研制和开发的一类新型抗抑郁药,主要药理作用: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含量升高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使用特点: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小,对心血管及肝、肾功能影响小,镇静作用轻,病人耐受性好,依从性高,服用方便,尤其可在心血管内科中安全使用。因镇静作用小,多可白天服用,如出现倦睡乏力可改在晚上服,为减轻胃肠刺激,通常在早餐后服药。常用的有氟西汀,20mg/次,每日早上一次服用;帕罗西汀,10~20mg/次,每日早上一次服用;舍曲林,50mg/次,每日早上一次服用。
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曾用名:万拉法新)为现有的SNRIS唯一品种。主要药理作用是具有NE和5-HT双重再摄取抑制作用,起效快,在服用后1~2周内见效。用法:缓释胶囊每日75mg或mg,每日服一次。
复合制剂黛力新,为一种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三氟噻吨与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甲蒽丙胺的合剂,其药理作用是两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NE及5-HT等多种不同神经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在治疗作用方面有协同效应和副作用的拮抗效应,能有效地抗焦虑及抗抑郁,改善躯体症状。其起效快,副作用小。用法:每天1~2片,早晨一次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服1片。
大多数抗抑郁药物都具有抗焦虑作用,对混合性抑郁焦虑都能起到一定治疗效果。另外,对心血管专科医生,有时诊断患者是否有心理障碍比较困难,但如果怀疑患者的疾病有焦虑抑郁参与,可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要配合心理治疗。这有利于提高缓解率,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由于到心血管内科的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或对所患心脏疾病感到压力重重,这就需要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本病,合理解释患者心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小结
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中,心理障碍患者十分常见,心理障碍与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同等的发病率及发病情况,其同样有生化方面的异常,且不能靠主观意志力加以控制。但在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我们有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