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发作性睡眠异常(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在治疗上需注意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消除引起失眠的病因(环境、心理、饮食等)、注意睡眠卫生(规律作息、饮食调节、注意锻炼、戒烟限酒、睡眠习惯养成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正念等)。
如非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需从小剂量起始,及时评估疗效、根据症状选药,注意不良反应。对入睡困难者,多选用快速诱导入睡的药物(咪达唑仑、佐匹克隆、唑吡坦)或半衰期短的镇静催眠药(奥沙西泮、劳拉西泮);夜间易醒者,给予延长睡眠时间的中或长半衰期的镇静催眠药(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硝西泮);早醒多见于抑郁患者,其多有日间焦虑表现者,适宜中长半衰期药物(氯硝西泮、氟西泮)。若同时存在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多、清晨早醒的症状,可考虑联合短效和中长效的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一般短期使用(2周),唑吡坦可连续5周,佐匹克隆可6个月(实际临床使用时远远超过上述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灵活选择和使用。所以非药物治疗应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重视。长期服用短效安眠药者,最好定期变换药物品种,降低耐药性。
苯二氮卓类药物阻塞性呼吸疾病者禁用。多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咪达唑仑等)影响细胞色素P酶,注意与他药的相互作用,新型苯二氮卓类药物(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替马西泮)代谢中仅在血中葡萄苷酸化,不影响P酶代谢,适合老年人使用。长期大量使用的患者停用药物时可产生戒断症状(失眠、焦虑、兴奋、心悸、大汗、震颤、癫痫等),应逐渐减停。快速诱导睡眠的药物(如唑吡坦)服药后易步态不稳和跌倒,需嘱患者用药后勿复起床。
详见《精神科合理用药问答》(杨甫德、王传跃)人民卫生出版社:-
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