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病情易反复发作。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自觉有剧烈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剌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几种特殊类型的湿疹
1.手部湿疹:手部接触外界各种刺激的机会较多,故湿疹发病率高,但一般很难确定病因。多数起病缓慢,表现为手部干燥暗红斑,局部浸润肥厚,边缘较清楚,冬季常形成裂隙。除特应性素质外,某些患者发病还可能与职业、情绪等因素有关。
2.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表现为乳头、乳晕、乳房暗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明显,发生裂隙时可出现疼痛。仅发生于乳头部位者称为乳头湿疹。
3.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长期反复发作可慢性化,表现为局部皮肤苔藓样变。
4.钱币状湿疹:好发于四肢。皮损为密集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成的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斑片,境界清楚,直径1~3cm大小,急性期潮红、渗出明显,慢性期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瘙痒剧烈。
应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
1.内用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一般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外用药物治疗: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急性期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和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湿疹的治疗
湿疹的预防
1.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
3.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
4.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