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看待镇静催眠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世

根据近年流调显示,我国近一半的成年人都遭受过失眠的困扰。长期失眠导致患者产生疲劳感,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诱发焦虑、抑郁等其他症状,已成为广大医生和群众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失眠的治疗而言,药物治疗仍是目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在大众的认知当中,镇静催眠药可谓是双刃剑,甚至因不良反应产生恐惧心理,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甘肃省中医院姜晓梅主任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解读。

催眠药容易成瘾吗?

镇静催眠药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属于精神二类管制药品,在为患者开药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且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告知服药要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镇静催眠药成瘾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成瘾大多数是由于患者自己不规范服药所致。在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往往自行增加剂量,最后远超过说明书规定剂量,从而使成瘾的风险增加,因此切勿自行加量,一定要咨询相关的医生,规范治疗是关键。

药不能停?药如何停?

有患者会反映,吃了镇静药就停不下来,一旦停药又会产生严重的失眠,只能再把镇静药续上。这种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患者自行停药后产生的撤药反应有关。服用一段时间镇静催眠药后若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失眠反跳、多梦、焦虑等症状,比较正确的做法是评估不需要服药后,渐进降低镇静催眠药的服用剂量,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停药方式。

有没有相对安全的镇静催眠药?

目前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主要有两类,苯二氮?类药物(常说的安定)还有非苯二氮?类(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类药物由于作用受体的单一性,其不良反应较安定类药物相对少一些。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安定类药物作用时间较长、且具有肌松作用,老人服用后晨起跌倒风险增加,尤其需要注意。

如何服用镇静催眠药更安全?

首先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短半衰期的药物(如唑吡坦)作用时间1~3小时,可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中半衰期的药物(如佐匹克隆)作用时间可达6~8小时,既可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也可用于夜间觉醒、早醒的患者,同时短、中半衰期的药物由于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次日药物会因为机体清除、浓度下降而较少产生残余效应,日间倦怠感较低。

常见镇静催眠药及其半衰期

也有研究建议,采用“按需”服药更合理,推荐每周服药3~5次,当出现上床后30分钟仍无法入睡、夜间觉醒后无法再次入睡、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物时服用镇静催眠药。

哪些非药物的方法有利于入睡?

除了服用镇静催眠药外,有一些其他方法对睡眠改善有一定的效果,例如正念冥想、放松练习等。

睡前4~6小时不宜接触茶、咖啡等

睡前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能借助酒精帮助入睡

睡前不宜吃的太饱,也不要有太强的饥饿感

有睡意再上床,卧床20分钟后无法入睡,则应起床离开卧室,从事一些简单活动,有睡意后再返回卧室睡觉;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不管何时入睡,都应保持规律的起床习惯。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5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