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病毒疫情严重,大家都不敢出门,意外创造更多亲子时间,也让一些问题提早浮出了檯面。
一个在香港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从香港回来过年后便回不去了,正好台湾学校也延后开学,所以她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她突然发现她跟孩子没有什么话讲,因为没有共同的经验,所以没有共同的话题;她又发现孩子有忧鬱症倾向,在吃镇静剂和安眠药。
如果才14岁,就得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以后怎么得了?她忧心忡忡地来找我商量。
初中是个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他们不是儿童,却又还不是大人。他们对自己没信心,不知该如何看待自己,所以急著寻求同侪的肯定与支持;他们会为了耍酷,做出胆大、无厘头,甚至犯法的傻事。
研究发现,若有同侪在车上,青少年闯黄灯的机率高4倍;他们的第一次喝酒、吸毒、做坏事都是跟同侪一起——大人正好相反,单独一人时才会犯罪。
因此这个时期,父母的关怀很重要,若在学校被排斥或霸凌,会使孩子恐惧上学,晚上作恶梦,久而久之就变成焦虑症、忧鬱症了。(看更多:面对霸凌,我们都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加州大学曾做过一个为期3年的研究,请名六年级的学生填写问卷:「写下你最好朋友的名字」「你可以跟他无话不谈吗?」「他来过你家吗?」「你曾被霸凌过吗?」等等。
结果发现,好朋友的名字一直换,依参加社团的不同而频频改变,但一致认为朋友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朋友虽然这么重要,却有12%的孩子名字从来不曾出现在任何人的名单中,其中男生比女生多2倍,这些就是社会孤立的孩子。
他们在六年级时如果没有朋友,便容易被霸凌,使他们在七年级时感到焦虑和不安,更使他们到八年级时发展出忧鬱症和焦虑症。(看更多:周慕姿:孩子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
青春期颇像以前的三峡行船,过了,以后就一帆风顺;没过,翻船的、溺水的比比皆是。只是大人把它归因到升学压力,以为进了高中就没事,其实后遗症相当严重,情绪的创伤会跟著孩子一辈子。
朋友的孩子属于上面12%的一个。我劝她换工作,把孩子带在身边,协助他交朋友,因为事业可以再起,人生不能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