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在发病的最初数天内病情往往不稳定,应常规进行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监测、心电监测、氧饱和度监测)和定时神经系统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复查头部CT,尤其是发病3小时内行首次头部CT的患者,应于发病后8小时、最迟24小时内再次复查头部CT,密切观察血肿变化。对于首次CT上显示有血肿扩大危险征象的患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外科干预的准备。脑出血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安静,稳定血压,防止再出血;根据病情,适当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血糖、体温稳定;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预防及治疗各种颅内及全身并发症。
1.血压管理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明显血压升高,血压升高的幅度与死亡、残疾、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恶化等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急性脑出血抗高血压研究(ATACH、ATACH-Ⅱ)和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INTERACT-Ⅱ)4个研究为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ATACH、NTERACT和INTERACT-Ⅱ研究显示,将收缩压控制在mmHg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但对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明显改善;有序分析结果表明,积极降压治疗降低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可改善功能预后。然而ATACH-Ⅱ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强化降压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并且会增加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风险。INTERACT-Ⅱ的后续研究提示,收缩压的变异性可以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收缩压变异性越大,预后越差。这些都说明在脑出血早期平稳管理血压的重要性。脑出血早期应综合管理患者血压,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也要避免长期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血压过低而产生脑血流量下降的情况。如因脑缺血反应或中枢性原因引起的异常血压升高,则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宜单纯盲目降压。
对于收缩压>mmHg的脑出血患者,应积极使用静脉抗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对于收缩压>mmHg的脑出血患者,可使用静脉抗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调整降压速度,临床上常将/90mmHg作为降压目标参考值。脑出血早期积极降压到mmHg是安全的,但其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可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积极降压治疗。在降压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水平的变化,每隔5~15分钟进行1次血压监测。
2.颅内压(ICP)增高的处理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高变异性与其不良预后相关,将脑出血患者早期的颅内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重症患者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进行监测。
(1)颅内压升高者应卧床,适度抬高床头约30°,头位于中线上,避免过度屈伸颈部,以增加颈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大小及反射等。
(2)对需要气管插管或其他类似操作的患者,视具体情况可应用镇静剂。镇静剂应逐渐加量,尽可能减少疼痛或躁动,以免引起颅内压升高,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常用的镇静药物有丙泊酚、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镇痛药有芬太尼、瑞芬太尼等。
(3)药物治疗:若患者具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或影像学表现,或实测ICP≥22mmHg,可应用脱水剂,首选20%甘露醇(每天1~3g/kg),也可考虑使用甘油果糖、利尿剂、白蛋白、高渗盐水等,用量及疗程依个体而定;应用上述药物时应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容量,并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可在ICP监测下指导脱水治疗。
(4)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关于在ICH患者中监测和治疗ICP的适应证,目前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因此ICP升高的管理原则通常借鉴脑外伤指南,后者推荐在GCS评分3~8分的患者中放置ICP监测装置,并维持ICP<22mmHg和脑灌注压(cerebralpefusionpressure,CPP)60~70mmHg。
3.血糖管理无论患者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入院时的高血糖均预示脑出血患者死亡和转归不良的风险增高;而低血糖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及脑水肿,故也需积极预防和治疗。因此,应密切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值范围在7.7~10.0mmol/L,避免血糖过高和过低。
4.体温管理脑出血、丘脑出血或脑干出血者,均可能出现中枢性发热。发热可造成实验性脑损伤模型动物的转归恶化,入院72小时内发热持续时间与临床转归相关,这为积极治疗发热以使脑出血患者的体温维持正常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低温或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一般主张维持正常体温为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亦可因感染等原因引起发热,此时应该针对病因治疗。
5.止血治疗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和氨甲环酸是氨基酸衍生物,具有抗纤溶的作用,但增加了迟发性脑缺血及其他血栓事件的危险,总体上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由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6.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逆转
(1)抗凝药物的逆转:抗凝药物相关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12%~20%。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VKA)(如华法林)是最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anticoagulant,OAC)。服用VKA而导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ICH患者,应停止服用VKA,补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并静脉应用维生素K(初始剂量10mg)。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