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因性咳嗽患儿,建议使用催眠、暗示、咨询和心理安慰等非药物干预疗法(2C);对于习惯性咳嗽患儿,如症状不影响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时无需干预,如有影响时建议参照抽动障碍进行诊疗(2C)。“心因性咳嗽”和“习惯性咳嗽”的术语正在更新,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咳嗽专家组建议与第5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疾病分类保持一致,分别用新的术语“躯体咳嗽综合征”和“抽动性咳嗽”替代。一项早期发表的纳入72例16岁慢性咳嗽患儿的研究发现,心因性咳嗽占10%。心因性咳嗽表现为重复性干咳,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排除其他诊断,主要采用非药物干预治疗,包括催眠、暗示、咨询和心理安慰等。习惯性咳嗽则可能只是抽动障碍的一个症状。一项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因性咳嗽的系统评价发现催眠疗法、暗示疗法、咨询和心理安慰是最常用的干预措施。采用了多种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安慰、咨询、放松技术、转诊心理医生和药物干预(镇静剂、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后,93%的心因性咳嗽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一项病例系列研究提示儿童习惯性咳嗽的病例特点为睡眠时咳嗽消失,咨询和心理安慰是主要的诊疗方法,但需要注意后续可能出现的抽动障碍和其他行为问题。
表1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
摘自:《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版)》,刊发于中华儿科杂志,59(9):-感谢朋友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cs/1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