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M的儿子3岁,行为规矩,很少哭闹,让我们羡慕不已。说起带娃妙招,M有条“制胜法宝”:延迟满足。
当M的儿子还是个小婴儿,想吃奶要扯着嗓子哭够3分钟才会等来妈妈的怀抱;想要某样玩具,玩具就在手边M也会等一会儿才给拿;想吃零食,必须努力表现才能得到。
这个妈妈引以为豪的乖男生,长久以来压抑自己的愿望,不敢对妈妈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妈妈的命令,只能通过极端方式发泄情绪,甚至,跟妈妈相处时都透露着疏离和冷漠。
这一切,都是被误读的“延迟满足”惹的祸。
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想要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时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往往对不得手的东西保持热情。
欲望处理得好可以“化诱惑为动力”,处理不好就会“被魔鬼牵着鼻子走”。我们当然都希望让孩子“化诱惑为动力”,但我们会辩别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吗?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规则之外的东西,才属于欲望,是可以拒绝的范围。对宝宝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返,欲望真会变魔鬼。
“想要”是不对的
我们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无比信任我们,但在他需要我们时,我们却总是说不可以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闹没有用,挣扎没有用。
渐渐地,因为妈妈的持续否定,孩子认为“想要”是不对的、羞耻的。这种羞耻感,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严重者导致成年后无法清晰对别人表达自我。
自控力从来都是由自己决定
小孩子不懂得情绪是什么,不高兴时只会哭闹。当他们情绪失控,如果妈妈能蹲下来说:“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很想帮助你。”孩子将得到很大的安慰和鼓励。
妈妈的接纳与共情,是孩子的情绪镇静剂。一点一滴的爱与理解,让孩子慢慢学会自我控制。总有一天,渐渐长大的孩子会明白:这件事的确让我很难过,但没关系,过一会儿就会好的。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哭闹只是粗暴制止或不加理睬,坏情绪就会一直积压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毁自我。
答案显而易见M对儿子所进行的“延迟满足”教育,因为缺少理解与尊重,成了干预孩子成长的坏典型。而她的儿子,由压抑渐渐变成愤怒,通过背地里“使坏”来发泄情绪。
正确地延迟满足,妈妈可以这样做
对可以满足的事,延迟的同时告诉孩子原因
孩子要吃饼干,看看表也确实到了加餐时间。此时,如果你想用延迟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那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吃这个?好的,不过请稍等片刻,妈妈要先洗洗手,再帮你准备好餐具……”
你可以多啰嗦一会儿,边说边做,动作慢一点,让孩子等得久一些。这样做的重点是,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妈妈理解的,知道妈妈在为了满足自己而忙碌,整个等待过程中妈妈都和自己在一起……虽然孩子可能会因为不耐烦而哭闹几声,但他会渐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待。
对不能满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骗
在商场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于是选择拒绝。孩子开始耍脾气、哭闹,于是父母说:“你看,咱们今天没有带够钱,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但我们很清楚,根本没有“下一次”。
这不是“延迟满足”,是欺骗,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也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养成。
低龄宝宝自控力很低,他们只相信可以触摸到的、确定的东西。因此,只有当他们知道父母的承诺一定会兑现时,才可能发挥稚嫩的自控力。父母的哄骗,只会让小宝宝习惯于迅速获得眼前利益。
所以,对待孩子,一定要言出必行。对于不能买回家的玩具,我们要做的是先听一听孩子为什么想要——先尊重、认可、接纳孩子的想法,再当机立断告诉他“不可以”,以及“不可以”的原因。
“延迟满足”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孩子五六岁时更容易接受大人的管束。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学会适应各种规则,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本文转自网络
双柏荟财富俱乐部致力以专业的知识、完善的平台,全面的配套,成为客户的财富管家;与客户分享品味、生活智慧和点滴,成为客户的生活顾问,建立深度的联系。更多资讯敬请白殿疯症状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技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