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看看世界的角落也是好的

爆裂日记

「地铁故事」

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那个陪着医院的阴天。

很多人告诉过我,其中包括我的老师,说纪录片就要像「爬在墙上的苍蝇一样」去静静地观察世界,而不是介入其中,记者作为主体对于被采访者正常生活和行为施加影响是纪录片的大忌。

但那次我真的做不到。

我们DV创作课的拍摄主题是北京东五环外珠江绿洲盲人按摩店的老板一家人,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后天致盲的盲人,严重到没有一点光感,在他们的世界里,永远是漫漫长夜。去年冬天,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算到现在已经将满六个月。一直以来依然担心着自己孩子的视力问题,直到下定决心医院去检查。

由于夫妻两人全盲,姥姥和姥爷出身农村,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几乎为零,面对问题时只是手足无措,对于解决事情如何解决毫无概念。所以打算依靠他们自己来解决挂号、看病、买药等一系列问题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事实也是这样,医院之后,杂乱的汽车喇叭声、医院的电子叫号声、人群纷扰的交谈声,孩子们的哭叫声……感知到这些的妈妈脸上露出焦急和不安的神色,站在原地手足无措,旁边的人抱着孩子摩肩接踵,挤来挤去。姥爷则是从头到尾一脸的迷茫,眼神无光,只是抱着孩子看着前方发呆……

看到这些,心中隐隐心痛,然后决定不能这样,然后我和顾少爷就这样承包了看病的所有流程。

因为还是于心不忍。

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医疗保险,在一次普通的眼科检查都需要花费六百多元的北京,陕西老家里每月六十元的残疾人补助仅仅只是杯水车薪,而以后孩子的生活就是夫妻两人面前看似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还好,检查出来孩子的视力一切正常,为一天的奔波和心塞增添了一些暖色。

老板一家的处境远非困难,最起码不曾经历过看不起病的窘境,店里的员工小孙却在光明和现实的压力之间徘徊、犹豫。

幸运的是,她仍有残存的一点点视力,走到你面前一米左右能依稀辨认出你的模样,医院检查,目睹了这些,也是唏嘘不已:两个疗程的药能勉强保持现状,三个疗程能有所好转,而她身上的钱,仅足够一个疗程的将近四千元,而医生讲,一个疗程没有任何效果。

最后小孙还是买了一个疗程的药,抱着一丝几乎毫无希望的希望,她又能怎样呢?

现实面前,任何情感抒发都显得多余且无力。

以前我从未意识到这种艰难的选择距离我近在咫尺,而现在就摆在面前,无可逃避。

如果这还不算什么,远在贵州毕节的山村,发生着更加无法想象的事情。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四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四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

当地人讲述,一个月前,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家里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的玉米。平时,孩子们将玉米磨成玉米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就凑合吃了,「因为,太穷了」。

我从未经历过这些艰难的抉择,自幼父母就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中产的生活虽不至于毫无压力,却也从未有过多少担忧。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应该可能是大学期间吧,经历了不少之前没见过的事情,有高如庙堂,也有远及江湖,或许从这时,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才刚刚开始。

在给孩子做完血液常规检查等结果的时候,顾少爷跟我说,他最近觉得人的价值观就像是相机的宽容度;优秀的相机标准是看得清高光,也容得下暗部,无论黑白,都能映射出丰富的细节,人的价值观也类似。

人生而就不平等: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见识宽广的目的在于望高而不卑不亢,懂得物质的优点与缺陷,见低则满怀谦卑,对自己拥有的常怀感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生来所处的中灰度地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见过人生的高山与低谷,总不是坏事,没见过富有与赤贫,终也是没见过世面的一种,或许等到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且阅人无数之后,很多事才可以看得清楚明白。

课本告诉我,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能是在底层铺设一张大网,兜住下落的人,以免他们落入毫无保障的赤贫,现在发现在实际当中,这张大网的网眼很多时候过大,很多人就这样被过滤下去,生死由命。

我无意对于国家治理层面的宏大叙事进行批判与思考,只打算从身边出发,以我自身的感知做一些理解。如果常常阅读历史,会发现动荡时期间或有之,如战争时期的德国与分裂时期的苏联,动乱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崩塌,中产阶级几十年几代人的财富积累很容易就在难以想象的通胀里灰飞烟灭。就算是平和年景,如鲁迅般“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的可能性也时常存在,不确定性带来的危机感确实会使人从意识深处确立起独立的意识,时间见证过太多的世事沉浮,独立处世的个体大多能临波澜而不惊,自有其颜色与风骨。并且即使亲为父母,也没有一辈子一直供养自己的义务。

弱势群体的处境,我也很多时候无法想象,前几天偶然在微博看到曾经给我们讲过课的中国青年报从玉华老师所作特稿《两元女子宿舍》,又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远离文明生活之外的赤贫。如果说这种生活远离我们,那么我们拍摄对象的生活则给我们最直观的的感受,抛开纪录片的拍摄,他们与我们是朋友,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抉择以及回天乏术的无奈,我们看在眼里也非常不是滋味。与千百年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大概是同一心境。

别人的生活处境,也是我们的镜子。在看到别人无可抗争的贫穷时,我会更加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而且这些真的就是理所当然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就完美地概括了我的愧怍。即使各种主义、学说为这种社会的不公提供合理解释,我也觉得保持内心自然流露的悲悯和反思总是好的。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价值对于意见的裹挟之下,我选择建立自己的内部秩序。

现在剪片子做后期时发现,如果不帮助他们,他们的困顿与迷茫更能生动地表现主题,但是我至今也不后悔那天我做的选择。纪录片的小小瑕疵比起来他们无助时自身的痛苦和我们的不忍,简直不值一提。我并非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幻想着解决世上一切的悲惨与不公,但是这些就近在眼前,并且我能够帮得上忙,如果无视这一切,我并不会心安。

这大概是幸运的人对于不幸之人的愧怍。

「地铁故事」

本平台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来稿讲述你的故事

合作及相关事宜请加

原罪

赞赏

人赞赏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白癜风治疗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cs/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