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一、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三、类型

1.西医分类主要有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胃萎缩)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胃窦萎缩)。临床常见者为浅表性胃炎和胃窦灶性萎缩性胃炎(即B型胃炎),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密切。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2.中医证型

(1)肝郁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每于情志因素而痛作;③脉弦。次症:①嗳气频繁;②胸闷喜太息;③不思饮食;④精神抑郁;⑤舌质淡红,苔薄白。胃镜象:①蠕动活跃或减慢;②胃黏膜红斑,呈点、片状或条状;③胆汁反流。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痛势急迫;②嘈杂泛酸;③脉弦滑数。次症:①嗳气频繁;②烦躁易怒;③口干口苦;④渴喜凉饮;⑤舌质红,苔黄。胃镜象:①蠕动活跃或亢进;②胃黏膜充血水肿;③胃黏膜可见糜烂或散在出血点;④胆汁反流。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3)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苦口臭;③恶心呕吐;④大便黏滞;⑤脉滑数或濡数。胃镜象:①黏液黏稠混浊;②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和糜烂。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4)胃络瘀阻证:主症:①胃脘痛有定处,拒按;②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瘀斑。次症:①胃痛日久不愈;②大便色黑;③面色晦暗;④脉弦涩。胃镜象:①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②黏膜下血管透见;③黏膜陈旧性出血。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5)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脘隐痛;②喜按喜暖。次症:①食后胀满;②纳呆少食;③大便稀溏;④神疲乏力;⑤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⑥脉沉细。胃镜象:①黏液稀薄而多;②胃黏膜炎症减轻或呈苍白,黏膜变薄;③胃蠕动缓慢。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症证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6)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隐痛;②胃脘灼痛;③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次症:①嘈杂似饥,饥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数或弦细。胃镜象:①黏液量少黏稠;②胃黏膜充血水肿或呈颗粒状或血管显露。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四、诊断标准

1.内镜诊断

(1)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2)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3)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等资料。一般胃角部萎缩和肠化较严重,亦是异型增生的好发部位。活检除取胃窦黏膜外,还可取胃角和胃体下部小弯处,有助于估计萎缩和Hp感染范围。

(4)高清内镜:色素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可使胃黏膜观察更为精细,能清楚看到胃小区和胃小凹的结构,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条件者采用窄谱成像内镜(NBI)、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富士智能彩色内镜(FICE)等检查则诊断效果更好。

五、疗效判定标准

1.总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①主要症状减轻;②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症状、内镜、病理均无好转者。

六、治疗

1.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抑酸或制酸剂:适用于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制酸剂(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3)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消胆胺、甘羟铝、铝碳酸镁(达喜、威地镁)等,后者兼有抗酸、保护黏膜作用。(4)根除Hp治疗:适用于Hp阳性者:①胃黏膜糜烂、萎缩病变的慢性胃炎;②有胃癌家族史者;③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④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目前推荐方案是铋剂、PPI加2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特别适用于发达城市、中心地区Hp耐药较高的地方;而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基层Hp耐药较低的人群,则仍可采用铋剂或PPI加2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为克服耐药,提高Hp根除率,可在原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益生菌或口腔洁治等形成新的四联疗法。(5)黏膜保护剂: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常用的药物有铋剂(丽珠得乐、果胶铋等)、硫糖铝、康复新液、米索前列醇(喜克溃)、复方谷氨酰胺、吉法酯、施维舒等。(6)促动力剂:适用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呕吐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盐酸伊托必利、马来酸曲美布汀等。(7)助消化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胃酸偏低,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为主者,常用药物有稀盐酸、胃蛋白酶、泌特、慷彼申、得每通等。(8)其他:抗抑郁药和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者。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虑平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舍取林)、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药(文拉法辛)等。(9)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大肠型肠腺化生者可行胃切除手术治疗。对病灶局限、范围明确的胃癌前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也可酌情分别采用微波、激光、射频、氩气刀或高频电切治疗。

2.中医治疗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甘草)。加减: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拨;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嗳气者加杮蒂,胀甚者加广木香、厚朴、砂仁;吞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胃蠕动活跃或亢进者,加芍药、甘草。

2)肝胃郁热证:治则:清肝泻热,和胃止痛。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丹皮、栀子、青皮、陈皮、泽泻、浙贝母、白芍、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甘草)。加减:嘈杂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广郁金。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胃黏膜有出血点,加大黄、白及;胆汁反流者,用柴胡温胆汤。

3)脾胃湿热证: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厚朴、法半夏、石菖蒲、茯苓、陈皮、芦根、蒲公英、生薏苡仁、甘草)。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恶心呕吐者加枳实、竹茹、生姜;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胃黏膜充血糜烂者,加蒲公英、连翘等。

4)胃络瘀阻证: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后下)、砂仁、三七粉(冲服)、延胡索、郁金、枳壳、甘草]。加减: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胃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者,加丹参、半夏、山慈菇、莪术;黏膜变薄或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加黄芪、党参、当归、赤芍。

5)脾胃虚寒证: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茯苓、陈皮、法半夏、广木香、砂仁、炙甘草)。加减:胃脘怕冷明显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炒扁豆、炒薏苡仁;食后腹胀者加枳实、佛手;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纳呆食少者,加炒焦三仙;胃黏液稀薄而多,用胃苓汤;胃黏膜苍白者,加黄芪、当归、丹参;见陈旧性出血者,加黄芪、当归、仙鹤草;胃蠕动缓慢,加枳实、白术。

6)胃阴不足证:治则:养阴健脾,益胃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白芍、香橼皮、佛手、鸡内金、甘草)。加减: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黏液量少黏稠,加浙贝母、栝蒌。

文献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天津).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7(3):-.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hl/10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