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脸上爆痘,有哪些安全的药物可以改善

疫情之下,大家都自觉戴起了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口罩之下的皮肤却在开始抗议,出现「长痘」、「发红」等问题。那是不是因为戴口罩才引起的这些皮肤问题呢?只能说口罩可能是个诱因,但不能把长痘的原因全让口罩背锅吧。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出现痤疮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常见炎性疾病,其发病涉及以下致病因素:①毛囊角化过度②皮脂分泌增多③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引起炎症④雄激素的作用⑤饮食、外界因素、遗传、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作妖的呢?首先当皮脂分泌过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肤油脂)和毛囊角化过度造成毛囊开口堵塞,就形成了「闭合性粉刺」(也就是常说的白头粉刺,看起来是微微突起的白头)。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图片来源于Uptodate还有一种情况是,毛囊皮脂腺内被角化物和皮脂堵塞,但是开口却是与外界相通,形成了「开放性粉刺」(也就是常说的黑头粉刺,表面看上去是个黑点)。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图片来源于Uptodate粉刺经过各种刺激、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等因素诱导成为炎性丘疹、结节、囊肿,这时候皮疹看起来就是那些又红又肿,甚至摸起来还有点硬。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图片来源于Uptodate戴口罩是怎么导致长痘的呢?一是长期戴口罩不透气,闷热、潮湿环境加重皮脂分泌增多,为细菌、微生物等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居家期间忽视了皮肤的清洁,导致诱发痤疮;二是口罩过紧,皮肤产生局部压力,导致皮脂腺导管闭塞诱发痤疮。接下来重点来了。痤疮的常用外用药有哪些?该如何正确使用?痤疮的常用外用药有哪些?该如何正确使用?外用维A酸类药物维A酸可以促进毛囊角化恢复正常,并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性,从而减少毛囊闭塞和微小粉刺形成。常见的维A酸类药物有: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由于外用维A酸类药物时可能引起刺痛、干燥、脱屑等刺激反应,一般建议先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使用,例如初始用药可以每周两次外用,随着耐受程度增加,每两周增加一次使用频率,如果耐受过程出现了刺激反应,可以视情况适当拉开间距使用,或暂停几天,期间单用保湿,恢复后再开始使用药物,如果实在难以耐受,可以先使用保湿乳打底,再使用药物,但药效可能会有所减弱。同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其它刺激性产品,如含有水杨酸、果酸、A醇类成分的护肤品。使用期间还需要注意,维A酸乳膏、他扎罗汀白天使用会导致其光解,一般建议晚上用药,由于阿达帕林化学结构相对稳定,在空气和光照下不易分解,所以可以白天使用也可以晚上使用,用药期间白天需要做好防晒。*安全警告:维A酸类药物妊娠期不建议使用,哺乳期可以局部少量外用。

用药方法小Tips1:全脸使用大概一颗黄豆大小(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用量,总之适量即可),薄而均匀的涂抹于全脸,避开眼周。

过氧化苯甲酰(班赛、露得清2.5%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氧化剂,外用于皮肤后,能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除了可以抗菌外,还可以溶解粉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过氧化苯甲酰有:班赛(过氧化苯甲酰的浓度是5%)、露得清2.5%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的浓度是2.5%)。有研究证实,过氧化苯甲酰的浓度高于2.5%可能并不会增加疗效,反之过量可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可表现为:红斑、鳞屑、皮肤干燥、刺痛、皮肤紧绷或灼烧感。那究竟该选择哪一款呢?其实两个都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班赛时先将保湿打底再使用,露得清2.5%可直接使用。一般常用于新发、肿大的痘痘上,一般建议每日1~2次使用,点涂于痘痘处,点到即止,痘痘破溃或变平坦后停用。需要注意一点:由于过氧化苯甲酰对维A酸有氧化作用,所以维A酸类药物和过氧化苯甲酰不应同时涂抹于皮肤上。如果处方中包含了这两种药物,则早上用过氧苯甲酰,晚上用维A酸类药物。用药方法小Tips2:使用量究竟是多少?用药方法小Tips3:点涂的方法是怎样?外用抗生素外用抗生素可以减少皮脂腺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数量,从而抑制炎性痤疮患者的炎症。外用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是用于治疗痤疮的最常见外用抗生素,但一般不作为痤疮的单药治疗,一般建议联合用药效果更好。壬二酸壬二酸是一种天然的二羧酸,具有抗菌、溶解粉刺和轻度抗炎作用。壬二酸也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还可以改善痤疮诱发的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而且它在妊娠期也是可以安全使用的,所以当在妊娠期,没有办法使用维A酸类药物时可以使用壬二酸噢。水杨酸水杨酸是一种剥脱性药物,其亲脂性使其易于穿透毛皮脂腺囊,从而产生溶解粉刺的效果。但是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可直接用于面部的水杨酸药物,很多都是含水杨酸成分的护肤品,例如「水杨酸棉片」等,一般是局部外用(例如T区),可以起到轻度抗炎的作用。看到这,相信大家应该对于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外用药有初步了解,但是这里需要提醒一句,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按医嘱正确使用,切勿随意自行用药噢。近期知贝健康学院上新了一期皮肤主题的专栏课程,欢迎扫码听课??。本文作者:钟银琳科学审核:知贝医疗皮肤科海粟医生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年3月25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课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hl/11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