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的话:
周一我们和大家分享了一个真实的、关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故事。后台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回复,当然包括意料之中的反对的声音。
有人非常愤怒,认为我们不该谈论服药,觉得“正是因为你们的谈论才会刺激一些人患病”。也有人质疑我们,认为“依靠药物才能从抑郁症中康复的人,过于软弱”。
谈“药”色变,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和大众对精神疾病、精神科药物的认识不足有关。精神科药物绝对不是一个普适的最优解,但它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option),甚至有时它是必要的解决手段之一。当然,国内药物治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患者也需要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精神科药物,今天的部分相对学术,是基本知识的普及。明天我们会更多地讨论药物治疗的优势和劣势、适用情况和正确地开始药物治疗的方式。
?
这张图是美国装精神科药物的盒子上贴的条子,这里面装着抗焦虑类药物。盒子上写着,“受控制的物质,必须在指导下使用否则很危险”。同时写了“联邦法律禁止将本药品,转给除了有处方的病人本人之外的任何人”。
浅谈精神类药物(上)
精神科药物是指那些获得了药物许可的精神类药物(PsychoactiveDrug),它是一种改变大脑功能的化学物质,会带来思维、情绪、意识的改变。
Q1:精神科药物上瘾么?
它和毒品有什么区别?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成瘾”。“成瘾”是一个诊断学意义的概念,“成瘾”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疾病。在美国精神卫生统计与诊断手册(DSM)中,对于成瘾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
最新版DSM-5中指出,以下10类药品/毒品与成瘾(Substance-relatedDisorders)有关:酒精;咖啡因;大麻制品;致幻剂;吸入剂;鸦片类(海洛因属于这一类);镇定、安眠、抗焦虑类(sedatives,hypnotics,anxiolytics);兴奋剂;烟草;及其他。(注:也存在一种药品/毒品同属于几个大类的情况。)
在这些药品中,有一些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被作为处方药来使用,例如一部分鸦片类止痛药,镇定剂、兴奋剂等。其他的一些则被列为非法药物。这一些处方药,在不合医嘱的滥用情况下,一样会带来快感,造成物质依赖。吸毒者有时滥用的正是处方药。
但这些药物只是精神科药物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部分的精神科药物不在此列。用一张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如下:
“成瘾”的诊断包含四个部分:
1.不能自控的渴望。个体会比原本计划中,更多地、更长期地使用药品,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此外,可能还有一直想不吃或少吃的渴望,却总是做不到,以及有时候强烈渴望使用药物,满脑子只想着使用药物,除此之外无法想任何事。
2.因为使用药品,造成了社交、工作、生活、法律方面的实际危害,如因为吸毒被捕、因为吸毒不能工作、回避社交等。
3.RiskyUse.在明知道对自己很不好的情况下,还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使用。
4.药理性的症状,包括耐受(Tolerance,随着时间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药量才能达到最初的药效)和戒断反应(WithdrawalEffects,忽然停止使用药物时产生一系列不适的生理反应)。(在DSM-5中,这两点对于成瘾的诊断构成不是必须的。)
一部分精神科药物,常见的如一些抗焦虑类药,在过量、过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符合上述四条标准的“成瘾”后果。
另一部分精神科药物,虽然也会存在耐受或戒断的反应,却不会造成前面三种症状,因此不被认为是“会导致成瘾的”。
也有一些精神科药物是很少见到耐受的,能够做到长期维持同样剂量的使用,比如一些抗精神分裂类药物。
DSM-5中明确说明:在正常的、使用处方药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耐受和戒断反应,光凭这一点不应该被视为成瘾。
更简单的说,“成瘾”是关于“寻求乐趣”的,是一种pleasureseeking的行为。而很多人需要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只是由于他们的治疗的确需要,或者防治复发,并不是出于服药本身带来快感。这种类型的行为并不是成瘾。
不过,精神类药物的耐受和戒断反应对于病人来说仍是一个确实的问题。服用精神科药物期间,规律服药非常重要,不能错过日常的剂量,更不能不与医生讨论,私自断药或停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停药,能最大程度控制戒断反应,否则不但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小概率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题外话一句:严重酒精依赖者,忽然间停止使用酒精会造成死亡。)而假如对某种药物产生了耐受反应,也就是说,当逐渐需要越来越大的剂量才能带来最初的效果,要注意不能一味增加药物剂量,而是及时更换药物种类。
Q2:精神科药物有哪些类别,怎么用?
精神科用药的大原则之一——尽量用最少种类的药物,治疗各个方面的症状,减少组合用药。
这和精神科诊断的大原则类似——尽量用最少的诊断数量解释各个方面的症状,减少组合诊断。
每种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都不同,服用前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常见的包括体重增长、性欲性功能降低、自杀想法变强、晕眩记忆力减退等。
主要的精神科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抗抑郁类药物(Antidepressants):抗抑郁类药物并不只会用来治疗抑郁症。事实上,抑郁症、焦虑症、饮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疾病的治疗都可能使用这一类药物。有时多动症、偏头痛患者也会服用。一些镇定效果强的抗抑郁类药物也被用来治疗睡眠障碍。
最常见的抗抑郁类药物包括SSRI(如氟西汀,品牌名为百忧解;舍曲林等)、SNRI(如文拉法辛等)等。
对于中度至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类药物是firstline的治疗方案选择。对于轻度抑郁患者来说,如果其他治疗方案无效,抗抑郁类药物是secondline的治疗方案选择。研究显示,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和单独心理(psychotherapy)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不相上下,但同时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
约有30%-50%的人对于抗抑郁类药物没有反应。
抗抑郁药物可以被叠加使用。有时同时使用几种同类抗抑郁药,以刺激大脑的同一部位;有时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类抗抑郁药,以刺激大脑的不同部位。但对于第一次用药者来说,一般先使用一种,以监控疗效及副作用。
抗精神分裂类药物(Antipsychotics):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可怕,很多病人甚至因为这个名字而拒绝吃这种药。但其实,抗精神分裂类药物也并不只会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
通常,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这类药物的剂量使用会比较大。而这类药物会在低剂量的情况下作为镇定类的功能去使用。躁郁症、某类抑郁症(存在幻觉等症状表现的抑郁症)、边缘人格障碍等治疗中都可能会使用。而如果其他药物不起效,抗精神分裂药物还会在低剂量下被用来治疗失眠。
抗精神分裂类药物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精神科药物。
抗精神分裂类药物目前出了两代(也有人说三代),第一代被叫做典型性抗精神分裂药物(TypicalAntipsychotics)(如氯氮平),第二代(如奎硫平、奥氮平等)、第三代(阿立哌唑)则被合称为非典型性抗精神分裂药物(AtypicalAntipsychotics)。其中对于“第三代”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与第二代并无本质区别。
并不是说,第二类抗精分药就比第一类要好,有些研究认为第一类最为有效,其中氯氮平对于顽固型精分患者有效。但是很多人服用抗精分类药物会有十分不适的感觉,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会无法坚持服药。第二类抗精分类药物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好一些。
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抗精神分裂类药物不能叠加使用,也就是说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抗精分类药物,可能带来极大副作用。
抗焦虑类药物(Anxiolytics):用来降低焦虑,镇定,安眠。这是一类成瘾性药物,最常见的抗焦虑类药物为Benzo,(安定片就是这一类,学名叫地西泮,常见的还有劳拉西泮等)。这一类药物的成瘾性比较高,很容易耐受,也就是说很容易出现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
镇静剂(Depressants):用来安眠、镇定、麻醉等,成瘾药物。
心境稳定类药物(MoodStabilizers):用来治疗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类疾病等。最常见的是锂(Lithium)。
兴奋剂(Stimulants):用来治疗多动症和嗜睡等,成瘾药物。
明天我们将继续回答以下问题:
Q3:严重精神疾病不吃药能好么?
Q4:决定开始药物治疗要注意什么?
Q5:总结-如何看待药物治疗?
备注:主创并非精神科医学博士,本文基于相关硕士课程及学术资料写成,欢迎专家指正。
如有付费一对一心理咨询需求请联系后台,会有咨询助理联系您。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