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病要和前胃驰缓及产后瘫痪相区别。前胃驰缓没有神经症状,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产后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5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现抑制状态,呼出气、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治疗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首先应精心护理病畜、改变饲料状况、日粮中增加块根饲料和优质干草的喂量。
综合治疗
▲静脉注射25%葡萄糖0ml,小苏打ml,VBml每天2次;
▲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IU。每天一次,连注2~3天;
▲口服多围健(华秦源动物药业产品),0ml/次,每天1~2次,3天为一疗程。
对症疗法
出现神经症状时,可肌注镇静剂盐酸氯丙嗪毫克或静松灵3~4毫升。
预防防止奶牛产前过肥或过瘦
对于过瘦的奶牛,提前1~2周干奶可有效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干奶期超过3个月,即使奶牛仅采食全株青贮也容易导致奶牛肥胖,因此应有合理的干奶期,一般建议45~60天。注意干奶期奶牛的营养搭配,使围产前期奶牛体况维持在3.5~3.75分,并注意硒和VE的补充,在干奶期全程补充秦富禾(硒和VE),可有效预防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和减少犊牛发病率。
提高奶牛产后食欲尽量减少营养负平衡
产后立即饮服(或灌服)三仙汤(美琳钙0ml、多围健0ml、口服补液盐g×4袋)。可提供大量生糖前体物质及补充大量B族维生素,极大提高奶牛产后食欲,大幅减少产后酮病的发病率,在存栏头牛场对比试验证明,产后第一天和第三天灌服自配灌服剂后,酮病发病率的发病率为32.2%(/),产后第一天和第三天灌服三仙汤后,产后隐性酮病发病率控制在10%(16/)以内。同时四胃移位发病率也大幅减少。
产后肌肉注射福安达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可解热镇痛和防止产后感染。解除产后疼痛引起的食欲下降,提高采食量。
减少产后胎衣不下、子宫炎、四胃移位、瘤胃酸中毒、蹄病等疾病的发生,防止继发性酮病的发生。应做好产后奶牛的保健护理和饲养管理工作,应根据产后奶牛的特点调配TMR日粮配方,确保奶牛健康。
在产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莫能霉素和尼克酸,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调节瘤胃代谢,提高丙酸产量,降低酮病发病率。
建立奶牛围产期酮病监测机制。在产前7天、产后5、14、20天检测血中酮体水平,或根据奶牛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TMR日粮结构,将酮病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