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一、最佳选择题
1、乳食内积导致的积滞宜选用的方剂是
A、消乳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枳术丸加减
D、消积理脾汤加减
E、龙胆泻肝汤加减
A
乳食内积导致的积滞[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方剂应用]乳积用消乳丸(香附,神曲,麦芽,陈皮,砂仁,甘草)加减;食积用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中成药选用]沉香化滞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槟榔四消丸,保和颗粒。
2、以下诸脉,通常不主痰饮的脉象是
A、促脉
B、弦脉
C、滑脉
D、洪脉
E、结脉
D
洪脉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弦脉肝胆病、痛证、痰饮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滑脉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促脉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积等病证。凡血气、痰食、肿痛诸实热证,均可见此脉,但促而有力。若促而细小无力,多是虚脱之象。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此题解题切入点:粗节鲜花(促脉、结脉、弦脉、滑脉)(粗节儿的鲜花)
3、属证的是
A、发热恶寒
B、肝胃不合
C、胸胁胀满
D、纳呆食少
E、头身疼痛
B
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题目中其它选项都属于“症状”,即患者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身体异常。
4、形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根据是
A、阴阳互根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
A
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
5、从五行的相互关系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侮土
B、土侮木
C、木疏土
D、木克土
E、木乘土
E
本题中机体处于病态,而相克和相生关系是在正常状态下存在的五行关系,相乘和相侮为病态的五行关系。而肝属木,脾属土,正常状态下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当木过于强盛或发生病变,会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此题选E。
6、“太仓”指的是
A、小肠
B、大肠
C、胃
D、膀胱
E、三焦
C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7、与手少阳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阳小肠经
C
十二经络名称分类表
8、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用
A、热化
B、寒化
C、燥化
D、湿化
E、传化
B
本题考查的是体质学说的应用。素体阴弱之质,多有虚火,故易感温热之邪,证候多为阳热之证。因此要寒化热邪。
9、发药时,发药人员应首先
A、耐心向患者说明方药的用法
B、检查药品包扎是否牢固
C、检查取药号码是否捆于药包之上
D、解答药品疗效、价格等方面的咨询
E、发药人员首先核对取药凭证,应问清患者姓名、区分姓名相同相似者
E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的发药流程和要求:发药人员首先核对取药凭证,应问清患者姓名、注意区分姓名相同相似者,防止错发事故。中药饮片应核对药品贴数,中成药则要核对药品种类和数量,并核查药品有效期。向患者或其家属做详细的用药指导,并解答其相关疑问。含毒麻药品的处方应留存,整理登记,备查。如发现差错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0、煎出液的质量要求:挤出的残液量不超出残渣总重量的
A、30%
B、25%
C、20%
D、15%
E、5%
C
煎出液的质量要求:依法煎煮的药液应有原处方中各味中药的特征气味,无霉烂、酸腐等其他异味。剩余的残渣无硬心,无焦化、煳化,挤出的残液量不超出残渣总重量的20%。
11、南朝陶弘景所撰写的本草学典籍是
A、《巢氏诸病源候论》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经集注》
D、《本草纲目》
E、《重修政和本草》
C
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12、医院医师主要关心的药品问题不包括
A、药品的药效学
B、药品的药动学
C、药品的厂家
D、药品的价效比
E、药品的不良反应
C
医院的医师主要询问: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学,药品的选择,同一药品不同厂牌的价效比,替代品的评价,国内外新药动态,开发新药的知识,与本专业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国外报道的新药我国是否进口,药物、食品与化学品及其中毒鉴别与解救等。
13、下列哪项是最常见的,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诱因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
B、伤寒
C、副伤寒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流感
A
本题考查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如扁桃体炎、阑尾炎等,还可见于中毒、急性大出血、粒细胞白血病及肿瘤等;伤寒、副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14、正常成人血清尿素的范围应是
A、0.6~1.1mmol/L
B、1.8~6.5mmol/L
C、1.9~7.14mmol/L
D、2.78~8.14mmol/L
E、1.78~7.14mmol/L
E
血清尿素BU的参考范围:成人1.78~7.14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15、用于治疗胆囊炎的方剂是
A、洁白丸
B、大月晶丸
C、降脂丸
D、十一味金色丸
E、十味黑冰片丸
D
十一味金色丸 由金诃子、黑冰片、波棱瓜子等11味药制成。功能清热解毒,化瘀。用于胆囊炎等。
16、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是
A、扶正
B、祛邪
C、扶正与祛邪兼用
D、先祛邪后扶正
E、先扶正后祛邪
B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用化湿、利湿法;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等,均属祛邪范围。此题解题切入点:真实假虚,说明主要是邪气亢盛,那么对应的治疗原则应该是祛邪为主。
17、以下治法法则属反治的是
A、培土生金
B、滋水涵木
C、实则泻之
D、塞因塞用
E、虚则补之
D
反治 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8、某女,40岁,月经漏下不止,经血色暗伴有血块已有2个月,时见乏力倦怠,舌边尖有瘀点,脉涩,对其应采用的治则是
A、祛邪
B、扶正
C、先祛邪后扶正
D、先扶正后祛邪
E、扶正与祛邪兼用
C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19、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治法应为
A、益气解表
B、清热泻火
C、疏肝解郁
D、清热宣肺解表
E、清热解毒
E
时行感冒[症状]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清热解毒。[方剤应用]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甘草、淡竹叶)加减。[中成药选用]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20、因含有巴豆,老年人不宜久服和多服的是
A、九龙丹
B、舟车丸
C、跌打丸
D、六神丸
E、磁朱丸
A
老年人使用某些中药要酌情减量。如三物备急丸、三物白散、九龙丹处方中有巴豆,巴豆中含有巴豆毒素等。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获取全套押题密卷,,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