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今天就要手术了,把摔断的骨头接起来,去手术室前,病房的护士阿姨说要给小强打一针再去,妈妈问:“这是什么针呢?是治什么病的呢?”护士阿姨说:“这是麻醉前需要用的药物,可以使病人情绪安定,减少麻醉药的用量,而且还能减少副作用。”小强妈妈明白了,放心地把小强交给了护士阿姨(见图4.18)。小强的妈妈或许明白了,但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到底什么是麻醉前用药,为什么要用药,用的什么药,下面我们就来解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麻醉前用药?
为减轻术前病人的精神负担,并完善麻醉效果,可于麻醉前在病房内预先给病人使用某些镇静、镇痛类等药物,这种方法称为“麻醉前用药”,也称“术前药”。长期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术前药是一种有利于麻醉诱导的辅助措施。
麻醉前用药都用些什么?
1安定镇静药:使病人情绪安定、记忆消失和肌肉松弛,并有预防和治疗局麻药中毒的效果。
2催眠药:使病人情绪安定,缓解和解除紧张心理,并能减少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对各种麻醉均适用。
3镇痛药: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
4抗胆碱药:减少呼吸道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常用于吸人麻醉前的术前用药。还有防止迷走神经反射亢进的作用,故亦用于椎管内麻醉。
5H2-组胺受体拮抗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从而防止误吸造成的窒息、缺氧。
麻醉前的个体化用药是如何完成的?
一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1.对于常规的择期手术病人,还是会给予术前用药的,因为毕竟有很多好处。只是需要在依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给予术前用药。
2.对于那些急诊及危重病人,会区别对待的,比如那些酒后脑外伤的昏迷病人,常规术前如果出现用药不适应,就要加些H2受体阻滞药。
3.术前探视病人后可以对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以此来决定是否需要给予术前抗焦虑药。
一般均于手术前晚给病人镇静安定药或催眠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促进其较好地睡眠与休息。手术当日的麻醉前用药除镇静安定药或催眠药一般均必须用外,病人原有剧痛或疼痛者还会加用镇痛药,如病人将接受疼痛性操作也会给予镇痛药。另外,吗啡也常用于加强镇静作用,特别是常用于心脏病病人。
二适当增减麻醉前用药剂量的一些情况l.需酌减镇静安定药、催眠药、中枢性镇痛药等抑制性药物剂量者:一般情况差、衰弱、年老、休克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1岁以下婴儿一般不用。2.需酌增抑制性药物剂量者:年轻、体壮、情绪紧张或激动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禁用或慎用中枢性镇痛药者:呼吸功能不全、呼吸道梗阻、颅内压增高等禁用。
4.抗胆碱药剂量宜较大者:适用氯胺酮、羟丁酸钠、氟烷等麻醉药或做椎管内麻醉,或病人原有心动过缓(用阿托品),或需借助于东莨菪碱的镇静作用。小儿腺体分泌旺盛,按体重计算其剂量较成人用量为大。
5.不宜用或少用抗胆碱药者:病人有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等,气候炎热或室温过高。如必须用抗胆碱药,以东莨菪碱或长托宁为宜。
6.多种麻醉前用药复合应用时,应根据药物的作用相应酌减剂量。
7.对于急症病人,必须用药时要以经静脉少量用药为宜。
如果说麻醉对于手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麻醉前用药对于麻醉者来说一样是无比重要的。为麻醉做好准备,麻醉前用药不仅可以使病人在手术前冷静,减少紧张恐惧心理,可以防止有害反射,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比如减轻麻醉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的分泌及降低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恶心、呕吐,防止误吸造成的窒息、缺氧等,而且能提高病人对麻醉药的耐受性,预防局部麻醉中毒,缓解术前疼痛,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用量;还能适当降低基础代谢,减少耗氧量,达到麻醉安全平稳的效果。
总之,麻醉前用药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这也是现在的医疗观点——个性化的医疗方案的基本要求。
来源《带你走进麻醉的世界》
中国麻醉博物馆概况:
中国麻醉博物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驼人集团共同筹建。中国麻醉博物馆于年3月正式开馆。
中国麻醉博物馆展馆面积㎡,馆藏文物余件,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馆藏数量最多的麻醉学博物馆。中国麻醉博物馆通过对“中国古代麻醉”、“中国近代麻醉学起步”、“新中国麻醉开端”、“麻醉学走向现代化”等各个阶段麻醉学科历史事件及资料的整理和展示,为大家呈现了麻醉学科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博物馆开辟了“中国麻醉的先驱开创者和奠基人”纪念展区、各省麻醉学会展区和近现代模拟手术室对比展,立体、全面的展示中国麻醉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麻醉博物馆期待全国麻醉工作者及其它专科医疗工作人员前来参观指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