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冠肺炎危机过后,公共卫生,政治和经济政策以及体制,都需要大改革,而不能回到“旧常态”。本期公号推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韩国留学生慎文卿的文章,认为新冠肺炎的隔离期也是反思人生的好机会。年“人生学校”在伦敦首次开放,目前共有8所分校,分别位于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柏林、伊斯坦布尔、巴黎、圣保罗、首尔、台北。“人生学校”首尔分校作为亚洲第一个分校,于年在首尔的梨泰院开始授课,具体课程包括:“如何长期维持爱情”、“为了更好地生活,该如何了解死亡”、“如何成为社交的人”、“如何更好地度过一个人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人生学校首尔分校的师资队伍由广告制作人、作家、编者、诗人、心理咨询师等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组成。人生学校没有任何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学生只要提前申请就能参加课程。这意味着在追求情感成熟(emotionalmaturity)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上完学”的人。在关于自我发展、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和工作的问题上,人人都有同等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年4月,法国现任总统埃玛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Macron)在金融时报的采访中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所带来的危机和变化将使得我们进入一个以前无法想象的世界,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思考难以想象的东西(theunthinkable),而不是天真地以为能恢复到以前的生活。马克龙坦率地承认,虽然现在难以对当前世界是处于危机初期还是中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强调这场危机将改变全球化的性质和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马克龙的观点不仅揭示了疫情对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改变,还反映了在疫情期间每个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即在疫情进行的过程中期待恢复到以前的生活,却发现自己的生活早已开始被重构。
戴着口罩出门、保持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ing),以及线上授课、线上开商业会议,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的“新常态”。各国为了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使得大家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当阻碍人与人之间团聚和交流的障碍物突然出现在面前时,我们难免感到困惑、孤独、不安,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克服人与社会的分隔、跟他人和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而感到焦虑。关于疫情之下,该如何面对焦虑,并在生活中的不完美寻找幸福和成功,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的“人生学校(theSchoolofLife)”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图1.阿兰·德波顿
theSchoolofLife
人生学校(theSchoolofLife)是阿兰·德波顿的一部著作,也是他年在伦敦创立的一所学校。阿兰·德波顿在《人生学校》一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第一,好多人以为曾作为学生在教育机构学习的知识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脑子里,因此觉得毕业之后开始工作,就不用继续学习,也不用吸收更多的知识,但大家真的记得曾学过的一切吗?第二,学校是教育机构,原本应给学生提供为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但现代社会的学校着力于系统地教育专门知识和特殊技术,那么我们在哪里能学到“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寻找爱情?”等方面的知识呢?
阿兰·德波顿在伦敦创立的人生学校及其教学课程专注于探讨自我、工作、爱情等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问题。这三个主要人生课题正反映了德波顿对“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和“情感教育(emotionaleducation)”的重视。
首先,所谓的“人生学校”是意味着什么呢?德波顿认为,由于学校是学习在人生中所需要知识的地方,因此将人生和学校放在一起貌似有点矛盾;并且,人生往往是痛苦经历的积累,需要不断面对自己的焦虑、脆弱,以及不完美。德波顿指出智能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能力,例如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烹饪智能等等。德波顿将情商与其他领域的智能区分开来,强调不断提升情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宽容、弱点、幽默,并实现自己内心目标和外面世界要求之间的均衡。
图2.人生学校
那人生学校教什么呢?年在伦敦首次开放的人生学校,目前共有8所分校,分别位于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柏林、伊斯坦布尔、巴黎、圣保罗、首尔、台北。其中人生学校首尔分校作为亚洲第一分校,于年在首尔的梨泰院开始授课,具体课程包括:“如何长期维持爱情”、“为了更好地生活,该如何了解死亡”、“如何成为社交的人”、“如何更好地度过一个人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人生学校首尔分校的师资队伍由广告制作人、作家、编者、诗人、心理咨询师等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组成。人生学校没有任何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学生只要提前申请就能参加课程。这是因为德波顿认为在情商教育发达的社会里面,七岁的孩子和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有些课程或情感方面上,两个人的成熟度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这意味着在追求情感成熟(emotionalmaturity)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上完学”的人。在关于自我发展、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和工作的问题上,人人都有同等学习和成长的权利。
图3.人生学校首尔分校的部分课程
德波顿在《人生学校》的序言中介绍了一张地图,标题为“走向情感成熟的旅程”,旅程的起点为“自我(self)”,这是人生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主题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生学校的教学方式,课程将音乐、绘画、文学、建筑等艺术视为授课的重要工具,鼓励学生和读者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德波顿注意到现代社会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通过探讨艺术和宗教在历史中的变化及其起到的作用,阐述了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是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方法。
那么艺术如何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呢?德波顿在《人生学校》一书中列出了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助(self-help)的书籍,其中包括蒙田的《随笔集》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早在年出版的《拥抱逝水年华》一书中,作者详细解释了普鲁斯特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生(《拥抱逝水年华》的英文标题为“普鲁斯特如何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不是小说”)。这与法国电影《声梦奇遇》(AttilaMarcel)结合起来看,有助于间接体验自我认识的旅程。
图4.“走向情感成熟的旅程”
“我们在回忆中可以找到一切:它是化学实验室里的一种药剂,在那儿我们时而会触碰到镇静剂让人安定,时而会触碰到危险的毒药让人剧痛。”
——马塞尔·普鲁斯特
左图为电影《声梦奇》
电影《声梦奇遇》开头引用了普鲁斯特,暗示电影的故事围绕着一个人的回忆进行展开,讲述其中的不幸与快乐。主人公保罗由于小时候亲眼目睹父母的死亡,结果不仅失去了过去的记忆,还患上了失语症,不能说话。后来保罗被两位姑母收养,成为了钢琴家,但到了三十多岁仍然无法说话。有一天,保罗偶然走进了邻居普鲁斯特夫人的小庭院里,这一机缘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普鲁斯特夫人利用保罗的婴儿床铃、父母的照片,以及唱片等工具,使得保罗逐渐开始面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幸福和痛苦。保罗在普鲁斯特夫人的小庭院里喝了一口茶尝了一口玛德琳蛋糕,开始回忆起自己的同年片段,包括在海滩上度假、围绕着婴儿保罗谈谈期望的两位姑母和父亲马塞尔的朋友、父母在家里的吵架声,以及父母因事故而去世的场景。父母对保罗的关怀、父母之间的吵架和爱情,以及失去父母的经验,时而让保罗流泪哭泣,时而让他笑容满面,这使得保罗慢慢从过去走出来,开始欣赏自己生活中的滋味。
电影《声梦奇遇》讲述了童年的经历和记忆并直面过去的酸甜苦辣是如何将过去和现在的自己连接在一起。其中将保罗推到过去记忆里的玛德琳蛋糕出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普鲁斯特在小说的开头详细讲述在贡布雷睡前等着母亲的亲吻,翻来覆去折磨的回忆之后,描写了咬一口浸在茶中的玛德琳蛋糕如何使叙述者感到一种惊喜,如何将自己带到在莱奥妮姨妈家里度过的童年时期。
德波顿在《拥抱逝水年华》一书中介绍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版社审稿人和好多读者读不懂摸不着小说主题而感到困惑的故事,并解释了普鲁斯特对细节的执着,为何花大量篇幅去描述睡前等着母亲的亲吻,感到难受的故事。那是因为我们每天读报,可以读到一天内发生的好多事情,习惯阅读每日生活的摘要。德波顿强调的是普鲁斯特拒绝这种梗概式的生活方式,他非要读好新闻的每一句,细细品味事情的经过才行。这使得我们明白我们的生活也是,时间一去不复返,很多事情一言难尽,因此要贴近我们的现在,接受我们自己的不完美,享受生活有时看不清摸不着的妙处,活在当下。与浪漫主义道别:“爱情不是感情(feeling),而是技术(skill)”。
德波顿曾写过有关爱情的几部小说,其中年出版的《爱情笔记》(EssaysinLove)和年出版的《爱的进化论》(TheCourseofLove)讲述了一对情侣和一对夫妻在爱情在见面、交往、同居、离别、结婚等不同阶段经历的事情,阐述了浪漫的恋爱、浪漫的婚姻可造成的灾难。
图6.《爱情笔记》与《爱的进化论》
德波顿在不同著作中不断提到的浪漫主义自18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其核心是对理性在感情生活中的过度干预这一理念表示怀疑,并相信自发的感情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德波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