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颈鹿真的很奇葩动物园不太能养好的动

作者

谢决明

自然爱好者

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即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讲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来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很久以前的长颈鹿脖子没有辣么长,后来非洲闹饥荒,动物都抬头吃树叶,脖子短的都饿死了,脖子长的活了下来,一代代地传下去,脖子越长,生存能力就越强,形成了如今的长颈鹿……

以前(或许现在依然是)上学的时候只灌输一种理论,让你觉得这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真理,达尔文就是上帝派来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的使者,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忠实追随者,他的《进化与伦理》就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直到某天上课走神,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斑马和犀牛没有很长的脖子,它们是怎样活下来跟长颈鹿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

我记得当时对自己突然冒出的这个奇怪想法感到羞愧,这是自己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具体表现,一个小毛孩竟敢怀疑一个伟大到更够在学校走廊里挂画像的大胡子老爷爷的理论?幸亏自己当时没敢把这个问题向老师提出来。

长颈鹿是外形奇异的动物,具有“三长两短”的特点:

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长;

腿长,步幅大,跑得快;

舌头长:可以在有刺的树枝间卷叶子吃,还可以挖跑进鼻孔中去的小虫子;

角短:它的角短而不分叉,外面有毛皮包着,其实就是良性的骨瘤,雌雄都有;

睡眠时间短:它躺下后一下子站起来比较吃力,所以不敢长时间睡觉,每次睡觉时间都很短。

无论如何,长颈鹿就是一种奇葩的动物,奇葩到如今依然有人对它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诸如:

长颈鹿是一种脖子很长的鹿;

长颈鹿是吃草的动物;

长颈鹿倒下就会死亡;

长颈鹿可以一脚把狮子踢死;

长颈鹿是瑞兽麒麟的原型。

我有时候也会讨厌自己的科普把原本香喷喷的故事蛋糕还原成“冷冰冰的面疙瘩”,但是只要继续做科普,我生产的面疙瘩依然会源源不断。

长颈鹿是一种脖子很长的动物,但不是鹿

迄今只有一种长颈鹿和一种短颈鹿(霍加狓)自成一科,从牙齿、角、行为方面看都跟鹿科动物有很大的区别,譬如鹿角是每年脱换的,而长颈鹿角终生存在,而且老年的雄性个体头上的角可能有多达五个之多(前额一个,头顶两个,后脑两个),虽然有三个角只是骨骼上的凸起,但符合角的定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雌雄都有的良性骨瘤;脖子虽然很长,但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同样只有七枚颈椎骨。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这个问题并不像我当年的历史老师说的那么简单,长脖子在采食高处的食物以及在很远的距离发现在草丛中潜行的狮子和花豹时具有优势,但这不是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譬如其唯一的近亲,西非森林生活的霍加狓,颈部就没有长到夸张的长度,我宁愿相信这是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固化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长颈鹿脊椎数量和形态限制了长脖子像蛇那样具有缠绕的能力。两只长颈鹿打架的时候用脖子彼此撞击,脖子弯曲的角度很有限,而且速度也不快,更像是某种仪式感很强的舞蹈(确实有人把这种脖子缓慢拍击的行为误解为求偶),为啥它们活动起来要慢条斯理呢?后面的“面疙瘩”里有答案。

长颈鹿的额角(手指处)和可以用来挖鼻孔的长舌头

长颈鹿唯一的存活近亲,霍加狓

(图片来源见右下角)

长颈鹿不是吃草的动物

那些把所有植食性动物简单归为“食草动物”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学过解剖学的朋友很容易从这些动物的牙齿结构(尤其是臼齿)了解到它们食性的特点。植食性动物包括很多类型,有些种类只采食特定的植物或植物的特定部位,长颈鹿的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更适合磨碎比较脆嫩的树叶,只能以树叶为主食,不能以柔韧的草为主食,它在原产地主要是以富含蛋白质的有限几种豆科木本植物的树叶为主食,从这个层面上看,长颈鹿就像大熊猫那样属于狭食性动物,虽然在不得已的时候也吃草,但长期吃不合适的食物往往造成长颈鹿的营养不良,长颈鹿因此也是国内缺乏有经验营养师的动物园中死亡率较高的哺乳动物。

长颈鹿以豆科树叶为主食

跟一般的食草动物不同的是

长颈鹿展区的草较少被啃光

表明它不是典型的“食草动物”

长颈鹿倒下不一定必然会引起死亡

为了把心脏里的血液泵到几米高的头顶,长颈鹿有着异乎寻常的生理性高血压,舒张压达到惊人的三百多,是正常人的三倍,与之相适应的是特别大的心脏以及韧而厚的皮肤,类似高空飞行员在高速飞行时保护身体的抗荷服,以及粗大的主要脉管。就像高血压病人猝然跌到容易发生脑溢血的危险,动物园的长颈鹿在特定情况下跌倒也会造成猝死,所以动物园为了防止跌倒造成的意外,对待长颈鹿的治疗手段多是采用不麻醉的保守治疗。让动物园管理者大开眼界的是,非洲国家公园管理的野生长颈鹿是可以被麻醉的,在镇静状态下慢慢趴下的长颈鹿不会给身体造成伤害,国家公园的兽医在长颈鹿中药镖后就会上前控制它的运动,使它在失去意识前保持静止。毕竟长颈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低头和趴下睡觉的动作,只要不是在快速奔跑或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突然跌倒,在平静状态下放低体位,其生理机制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欧美动物园的长颈鹿管理以充分驯化为前提,辅之以特别设计的辅助器械,对长颈鹿的治疗手段也更加放开。

肯尼亚路易萨巴野生动物保护区内

野生动物专家靠近一头注射了镇静剂的网纹长颈鹿

他们将把一个GPS装置安装在鹿角上

以便对它进行追踪

(图片来源见右下角)

长颈鹿把狮子踢死只是极端的个例

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狮子吃掉

长颈鹿拥有高度的代价是牺牲爆发力(高血压不允许),所以在活动的时候速度是相对比较慢的,同性争斗中的敲击脖子也是慢动作,平时的动作也是谨慎的,其学名Giraffacamelopardalis种加词是由camel(骆驼)+l(e)opard(豹子)组成的,指它花纹如豹,行动(步态)像骆驼。大块头的动物移动脚步比较吃力,采用身体一侧的前后肢同时迈步的方式行进(想象一下军训时候个别童鞋的搞笑步态),在保持身体动态平衡的时候相对比较省力,在遇到狮子捕食的时候,一方面要逃跑,四肢位置还要注意重心很高的身体保持稳定,随意的蹬踢动作容易使身体失去平衡而跌倒丧命,狮子正是为了让长颈鹿跌倒而攻击它的长腿,没有经验的幼年狮子会在此过程中滑落,恰好被体重不轻的长颈鹿踩到受伤。捕食者被猎物反杀是很有戏剧性的,这才被多次转发,给人以长颈鹿力克狮子的印象。事实上,非洲的野生长颈鹿有很大比例是被狮子捕杀的,草原上常可以见到长颈鹿的遗骸,只剩难以下咽的厚皮。

由于不能迅速起身

长颈鹿每天只能以这样独特的睡姿睡很短的时间

(图片来源见右下角)

低头喝水也是很吃力的事情

这是很容易遭受攻击的时刻

作为恒温动物

长颈鹿在营养正常的情况下比较耐寒

只是要防止它们在雪地上嬉戏奔跑的时候滑倒受伤

长颈鹿不可能是瑞兽麒麟的原型

早年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里有说过长颈鹿是瑞兽麒麟的原型,可能是依据明朝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对麒麟的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麒麟”就是长颈鹿。但在明朝以前,麒麟已经消失了很多年,在马欢的描述中的麒麟已经没有丝毫仙气:居然吃农作物,并且还有人尝试骑它!或许只是看到海外引进的长颈鹿后自己在麒麟传说中加以对号入座的结果,推断的结论很勉强。在这之前古籍描述的“祥兽”都是非常抽象含糊的,《淮南子·地形训》中的说法是:“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言之凿凿地说出长颈鹿的出生渊源,没听说是国外进贡给中原的,这就排除了天降(外地引进)祥瑞的可能。在缺乏药品和工具的时代,长颈鹿的捕捉和运输极其困难,即使是现代,经常发生长颈鹿在搬迁过程中意外死亡的事情,最最主要的,如果麒麟真是长颈鹿,西汉的刘安不会对长颈鹿最明显的的“身体啥东西都很长”这样极其明显特征视而不见,各种描述中均没有提到它突出的高个子!虽然《十万个为什么》是很有名的科普读物,但人们的科学认识也会不断修正提高,以前的说法有缪误也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我以前在科普推文中猜测过凤凰和九头鸟的原型,但没法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谈中国的龙和麒麟,实在太仙了,无从谈起……

年,第一只长颈鹿作为榜葛剌的贡物被郑和带到中国

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便画了这幅《瑞应麒麟图》

反正谁也没见过麒麟

说它是祥瑞,它就是

(图片来自网络)

比较无奈的是,科普在国内被归入“少儿”类,动物科普也几乎就是小儿科的代名词。国内的成年人走出校门以后似乎不再愿意继续学习科学知识,这是在学校受压的报复吗?孩子们有时候无法理解科学名词和原理,接受科普的效果还是成年人比较好,我更愿意自己的科普对象是有兴趣的成年人,但说实话我毫无底气,譬如这样的动物科普文字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认可(点赞),我也许就会气馁乃至向现实妥协了,以后不再多谈孩子听不懂、大人不想听的东西了……

呵呵。

-END-

编辑

刀刀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