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LCA订阅
“大计划”旨在阐释艺术家用一个计划来强化自身工作的整体性、长期性,以及进行主动的策划;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超越艺术体制,在社会空间中强化艺术能量,展开在地深耕的社会介入冲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计划,艺术家将最终面对他们真正非做不可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大计划”本身不仅基于作品的庞杂丰富和规模,更基于其总体艺术理念——艺术工作要形成一种双向的滋养,藉此完成人生和社会、思想和行动的内外贯通。
本次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的“大计划”邱志杰个展的作品,从以下这三个艺术计划中选取而出。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
年邱志杰启动了《南京长江大桥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了社会调查、历史文献整理、绘画、装置、行为、社会干预行动等,从中产生了数百件作品。在这个计划中,他通过考察这座大桥的历史、建筑形式以及在当下社会中的特殊位置与相关事件,艺术家全面反思了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运动对个体生存与精神环境的影响与联系。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竹编
《世界观》竹编尺寸可变
这个计划既是当时艺术圈最为庞大的一个社会实验,也是对全球化深入与经济大发展后,人们物质丰富但精神关怀缺失现象的一次深入反思。他针对这一现象衍生出来的不同社会问题,做了数次展览。
《湘君》竹编
《同德》竹编箩筐竹筷子、笋干
至今,这个计划已经在上海证大美术馆、新加坡泰勒版画院、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柏林世界文化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五次大型个展,并以计划中的许多作品参与了各类群展。年,邱志杰因《南京长江大桥计划》获得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Boss奖提名。
《殖民史植物考》尺寸可变
38个竹篾编制而成的脚的造型的竹箩筐,散布在展厅里,如同在地面行走。每个特殊的竹器中盛放着一种蔬菜或水果:从西周就传入中国的甘蔗,年前传入的葡萄和胡萝卜,几百年前的辣椒和土豆、花生和玉米,一直到仅仅到达中国一百年的草莓——所有这些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其中大量的传播都和文化交流与殖民史有关。它们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在,甚至很难有人想起他们曾经是陌生之物,曾经水土不服,曾经在中国脱胎换骨,基因再造。这个装置中每一种植物都有标签说明其迁移进中国的历史。他们处在一种中国原生的植物——竹子所编织的脚的造型的容器中,从远处行走而来,但自带着根系。
《革命后的马远——寒塘清浅》竹编电机
《革命后的马远》8个旋转的涟漪箩筐,形成打水漂的感觉,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墙面《失败之城》石版画,这个画面里面刚好也有石头打水漂的图像,形成巧合。从而把观众带进南京长江大桥计划的语境。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年,邱志杰基于一张明朝古画的研究,又开始启动《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对《上元灯彩图》的研究,我们不仅对西方文化与艺术体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自身的文化,特别是对逐渐被遗忘了的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植根于东方世界的文化养料,不仅仅局限于先辈们生活文化经验的一些记录,事实上,对于当下的文化发展它们同样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的世界。这个计划包含了大量的水墨画和个装置,系统地通过注释中国传统生活,把历史进程阐释为一场有着明确剧本的演出。
该计划在年上海双年展上首展,此后在北京红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上推进。在年1月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展出。这个计划的一个精选版本,此刻正在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全世界的未来》中展出。
《金陵剧场绣像谱》
在研究的基础上,邱志杰提炼出个地面的角色和28个空中的灯笼角色,制作了一系列的肖像,同时也是装置的草图。散布在空间中的个装置,每一个分别对应于一种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角色。例如国色、僧侣、告密者、革命者、税吏、流寇……等等。这些角色有时候是人物,有时候是某种事物,例如漕运、狼烟、谶言、丹药等等。悬挂在空中的28个灯笼《不夜天》系列,则是人类情感中亘古不变的情绪,是地面上的人们所领悟的道理,所寄托的情感,所跟从的命运…例如:夜雨、乡愁、远虑、近忧……等等。事实上,由于灯笼的光源并不是传统的灯烛,这些灯笼是一些小型的多媒体影音装置。
部分金陵剧场系列装置:
《邪教》——一个可以大家一起抽的多嘴烟斗。
《香格里拉》——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背包。内装按摩器可不断按摩背包者的腰部。背包上面带着的氂牛头,头上刻有“禁止拍照”的标志。
《北伐》——炉子状风箱吹起气流顶起小球击打小鼓。
《驿站》——一种平衡玩具悬挂在展厅空间的高处。大雁的身体和翅膀用木板切割成形,外表覆盖镜面不锈钢板。大雁翅膀下面的绳索上悬挂酒壶、酒杯等旅行生活中的器物。大雁身体下面的绳索被观众拉动时,大雁的翅膀即上下晃动,镜面不锈钢板将光线反射到空间各个角落。
《金陵剧场-邱注上元灯彩计划》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计划,包括了写作、绘画、装置、和剧场表演。金陵是南京的古称,这十朝古都,以王朝更迭兴衰频繁而著称。据说因为秦始皇破坏了金陵的风水,所以这里虽然山川形胜帝王之宅,立国者不出五十年,金陵王气黯然收。而在它每一次退出历史舞台时,总是以大屠杀告终。这座宿命苦难而又繁华无双的大城,也成为咏怀吊古的主题。这里,金陵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每一个拥有记忆的地方都是金陵。
这个计划的核心概念是历史演变的隐秘基因。作者认为历史会不断地以相似的方式循环。同样的角色将在历史中反复出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这些历史角色的扮演者。因此,这些角色其实是历史的内在基因。
▍世界地图计划
《地图系列》则是邱志杰近两年启动的艺术计划,作为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邱志杰以画地图的方式进行策展,并以此影响了整个双年展的进行。在获得成功后,他受到启发,将这一形式扩展为《世界地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万物系列》、《众生系列》、《叙事》和装置地图等。
在这个计划中,他通过对人、事物、空间、行动乃至自身的仔细观察后,将自己看到的现象和体悟,以地图的形式绘制出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展示,我们发现人们生活的空间、历史的空间、社会的空间都是由这些细微的局部组成。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不再整体性看待这些事物、人或空间时,它们已经完全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样子,从而引发我们对自身认知的重新考量和观察。
而作品最终的呈现形式为一幅巨大的水墨壁画,这一形式更是大大增强了各种线索交叉的复杂感以及由此诞生的观者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好奇感。从年开始,地图计划先后在鹿特丹WDW美术馆、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香港SpringWorkshop等处举办个展。并以宏大的水墨壁画的方式出现在年圣保罗双年展的入口处。
《世界地图计划》解说
年,小汉斯邀请我为慕尼黑的DLD研讨会画一张《二十一世纪地图》。其实这并非我画的第一张地图,在《庄子的镇静剂》和《破冰》等画册的前面,我都放进了图解整个展厅各个作品关联性的地图。更早,早在我九十年代初漫游于西藏新疆的时刻,做“长征”策展人的时候,我就着迷于收集和绘制地图。我从来不迷路,是因为我的脑子里总是有一张地图。
年底,我获得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Boss奖的提名。要为画册提供作品图片,每个人只有6个页面。我完全没有办法在6个页面里面介绍清楚自己是谁,甚至于一件稍微复杂一点的作品,像《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这件作品的缘就和画地图有关,作品本身也包含了地图),6个页面也不够,更别说南京长江大桥计划这样庞大的工程了。于是我想到了画地图。这是一个贪心的人在有限空间里放进无限信息量的伎俩。
这套地图整体描述了我的全部工作:《二十一世纪地图》是一套关于未来学和末世学的研究。《乌托邦地图》关于政治思想的汇聚。《总体艺术地图》描述了我的整个工作框架特别是作为教师的工作。《重新发电地图》实际上是整个上海双年展的策划工作的思想地图。最后,《南京长江大桥地图》全面勾画了这个我近年来着力最多的大型艺术计划的方方面面。
年,我担任上海双年展策展人。我想,策展无非是搭建起一种关系,就像地图所做的一样。浙江美院版画系毕业的我大概是策展人中素描最好的,我不要为画册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我可以画一些地图,或许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在年,我完成了12张地图作品。后来,更多。
地图为我提供了一种把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方式。多年来尝试过创作、写作、策展、教学等各种工作的我,经常会被问及身份问题,“你到底是什么”,以前我狡猾地回答说我是“in-between”,现在我说,我是一个“Mapper”。
现在,画地图的工作发展成“世界地图计划”,就像每一张地图,都是一个世界。
世界地图计划包括:
A《万物系列》
这是对诸种事物的文化研究。如身体、烟、茶、酒、面条、船、衣服、药、工艺,等等。
B《众生系列1类型学》
以掌纹和面相加上标注成为地图,借助各类身份探讨历史规律
C《自传系列》
这个系列将涉及到目前为止我经历过的地点和事件,从福建到杭州到北京。它们不是个人的日记,它们和自恋无关。它们并不涉及重新占领过去的野心。它们或许涉及到自我理解,它们其实是懒得回忆更懒得遗忘的结果。
E《叙事地图系列》
地图上的文字通常都是词语,尤其是名词。这个系列用各种句子取代词汇构造成地图。这些语句将涉及描述性语句、感叹语句,可能具备格言式的精炼,也可以是十分口语化的日常事件。整个地图的绘制变成一种写作。
D《空间地图系列》
该系列是地图的装置版本。在这里地图成为一种方法,物体通过标注被定义为角色,在思想关系里面占有其特定的地位。
F《行动地图系列》
当空间地图被播散到真实的社会空间,当地图上的文字标示不只是描述性的词汇和语句而是可能事件的行动方案,地图就成为社会剧场的脚本。
-END-
LCA整理转发自由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
忙碌工作之余在这里找找生活之美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