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享读书5月第一周小伙伴打卡推荐

每周管理组都会收集整理群内优质打卡内容然后在这里贴出来,方便大家阅读分享你可以在末尾给你喜欢的分享投上一票(多选)本期推荐

.05.04-.05.10

(排名不分先后)

打卡人:ZeaLot

打卡书籍:《名望与光荣》雅·伊瓦什凯维奇

打卡人:小王子

打卡书籍:《防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打卡人:梦回吹角连营

打卡书籍:《小手》安德烈斯·巴尔瓦

打卡人:未名

打卡书籍:《樱桃的滋味》阿巴斯

打卡人:土一口

打卡书籍:《山月记》中岛敦

打卡人:Bruce

打卡书籍:《锌皮娃娃兵》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打卡人:河边的卡西莫多

打卡书籍:《巧克力》索菲·D.科麦克·D.科

打卡人:王根根

打卡书籍:《我们的娜塔莎》蒋韵

原文分享

ZeaLot

《名望与光荣》雅·伊瓦什凯维奇

二十世纪伊始,对于波兰这个国可谓多灾多难,这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经历了世界时局的变革,这部小说用页,近万字描述了波兰的末代贵族以及身边的几个家庭从乌克兰到华沙,时间跨度从年到年三十三年间的种种遭遇。坐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用磅礴的语言从历史洪流中以小见大,从侧面描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变革:一战、俄国革命、西班牙内战、五月政变、慕尼黑阴谋、二战爆发、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起义……主角雅努什以及他身边的人在历史车轮下身不由己,爱恨情仇与世事无常交错纵横,他们对于命运或奋起反抗或随波逐流……

作者在书中没有对战争进行大篇幅的描写,他都是以事件发生后的评论或者描写一个非常小的场景中的一场对话来告诉读者:残酷无情的战争正在进行,我们看不到德国的辆坦克和架飞机突入华沙,也看不到在华沙起义前期作战指挥官的运筹帷幄,我们只是从华沙遍地的废墟中体会到了德国炮火的恐怖,在一小支部队与德军浴血奋战体现出来的身先士卒。

但伊瓦什凯维奇并不是单单只是为了描写这些时局的动荡与战争的残酷,他用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对于艺术、生命、理想、哲学都有一系列的探索。追寻人生真理的末代贵族的雅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埃德加尔,出身贫寒日后身居高位的斯彼哈瓦…全书出场人物超过百人,他们或在与命运抗争中死去,或在残酷的环境下苟延残喘,这种涉及追寻理想和真理的作品大多是悲剧,本书也不例外,但是,伊瓦什凯维奇并没有放弃希望,在最后迁移坟茔的段落中,用毯子包裹的尸体与盛开的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尸体已经成为过去,鲜花象征着希望。

本书体量虽说庞大,但不难读,唯一的难点在于名字…波兰小说里的名字的难记程度绝对不亚于俄国文学,需要时间熟悉克服…

总之,碍于水平有限,要详细剖析这部文学巨著现在还没法做到,简而言之这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堪可比肩《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经典,非常值得一读!

小王子

《防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整体评价:★★★★☆阅读难度:★★★☆

①“进攻”和“防守”既是“矛”和“盾”的关系,也是“矛”和“盾”本身。但相比之下,无论是游戏、体育还是军事领域,也无论是观赏性、性价比亦或是效果上,“防守”又都不如“进攻”。

以游戏为例,如果将所有资源堆到进攻上,只要有攻击机会(偷袭、先手、第二回合)就可以达到堪称最佳的游戏体验——秒杀,并赢得游戏——当然也可能被秒杀。而牺牲进攻选择防守,极致的效果是“无敌”,但这并不能导向游戏的胜利。

或曰:那塔防游戏呢?塔防不就是把防御推向极致,而又极精彩的游戏吗?

答:非也。塔防虽名为塔防,实际依靠的并非,至少不全是“塔”的“防”而是“攻”。

换言之,进攻与防守的关系,更像是“阴”与“阳”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单纯的进攻与防守都不可能成功,它讲究的是“平衡”。

游戏如此,象棋如此,人生亦如此。

②本书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国文学家和昆虫学家,在国际象棋方面亦颇有建树。他于年出生于俄国的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们家平时用俄语、英语和法语交流,纳博科夫从小就会讲这三种语言。他能读写英语的时间甚至早于能读写俄语。后来他多次辗转,年入了美国籍…

③我常说,作者的个人经历会对其作品产生极大影响。

于本书而言,第一点自然是象棋。

第二点则是作者的语言经历。试想一下,一个俄国人的小说,男主角的名字居然只有“卢仁”两个字,除了“棋手”外,没有任何俄国小说常用的关系、爵位、人格特点等代称。而女主角则更是只有“妻子”这一个称呼,记人名方面,甚至比中国小说还容易。

④说到和棋有关的小说,我读过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阿城的《棋王》,还有一篇忘记名字的短篇小说。

这几本书的主人公有很强的相似之处:都对棋到了痴迷的程度,相应的,棋的水平都到了大师级别,但其他方面往往很糟糕,甚至离开棋一无所能——就像是把天赋全点在了某个属性上的游戏角色一样。

更深层次的,他们都单纯,狂热,聪明,对除了棋以外的任何领域都毫不关心,但只要和棋有关,就有着无比强烈的好胜心,这种好胜心甚至是致命的。

《防守》的主人公卢仁最终因棋局失利,精神失常而自杀,作者纳博科夫善终。

《象棋的故事》的主人公B博士也曾面临同样境地,但因“我”的提醒而获救,而作者茨威格却在写下这最后一篇小说后不久,在幻灭和寂静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绝妙的对比。

而第三本书,《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和作者阿城都活的好好的。它与前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⑥我想起了一个著名棋局,那就是金庸《天龙八部》里的珍珑棋局。

面对这个棋局,鸠摩智,慕容复,段延庆等一众武林高手不仅无法破解,反而深陷棋局之中,几近走火入魔,最后是对棋一窍不通的虚竹,误打误撞将棋局破解。

武侠小说中的走火入魔,不就是普通小说中的精神失常吗?鸠摩智,慕容复和段延庆,与卢仁、B博士都是一类人,棋与人生也是一回事,他们之所以会不能自拔,是因为他们过于在意结果,过于崇尚目的,放不下胜负。

虚竹和王一生略有不同,一个毫不在意胜负,一个可以坦然接受平局,两人又殊途同归。

《庄子》曰:“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盖棋也好,人生也好,需要一些道家理念。

当然,王一生也好,道家也好,并非完全消极避世,如果不信,可读一下《棋王》中王一生吃饭的情节。

⑦恕我无知,原来我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读到的《洛丽塔》,竟事本书作者纳博科夫所作。

⑧每一局都诱惑着、拥抱着卢仁的想象,他从一局飞向另一局,每想起一局,就马上把这样或那样的动人心弦的着法重演一遍。昔日那些着法,精纯、美妙,思想在那些着法中沿着大理石台阶走向胜利。棋盘的一角有轻微的动静,然后一声惊心动魄的爆炸,还有后走向牺牲结局时的号角声。……每一局都精美绝伦,每一局都注入了不同程度的爱,这种爱选择了复杂的反复和神秘的路途。这种爱好注定是毁灭性的。

梦回吹角连营

《小手》安德烈斯·巴尔瓦

去年读完巴尔瓦的《光明共和国》和《小手》,就像一口气喝下一杯烈酒,既有酣畅淋漓,也有头晕脑胀——于是直到最近才又拾起。《小手》毫无疑问,和《光明共和国》一样让我迷醉,所有的细节和意象都如同隐藏着特殊意味的符号、咒语;多声部交织齐唱的设计营造出一种美丽、怪异又有些许恐怖的氛围,孩子们的游戏消解了成人世界的道德秩序,悲剧的源头来自于成人世界,悲剧的终点止于最原始的天真和混乱。后四篇最喜欢《马拉松》,纯净、荒谬和唯一点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在西语文学已经被拉美作家统治的当下,巴尔瓦抛弃了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他借对人类敏锐的观察和对细节的惊人表现力,独辟蹊径,「用外科手术般精准的笔法」,围绕着现当代生活对人的消磨、侵占和挤压,描摹着人性的深邃、幽微和复杂,非常精彩,十分推荐。

未名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

不错的一本书,名为电影,但与电影史或诸如电影风格分析等类型的书籍不一样的是,本书几乎不涉及关于电影的技术或学术层面的东西,它更更像是一场关于电影本质的诗意探索之旅,阿巴斯所谈的,基本都是电影之外的"诗外之功",若要总括起来的话,大概是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洞悉的作为人的人性中共同的某些部分,就如阿巴斯在书中所说,政治是界定边界,而艺术家是致力于消弭边界的,所以他的电影取材于伊朗,但却常常可以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理解。

看完本书后,我也想了下自己目前所理解的电影,于我而言,它应该是一场白日梦,给现实中的人松绑,尽情去想象,去体验梦中才有的体验;它是思想的实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我们所忽视但却重要的东西;它是兴奋剂,也是镇静剂;是小溪,也是大海;是毒药,也是解药;最本质的,它是人的灵魂的按摩师…

土一口

《山月记》中岛敦

十篇多篇小说组成的集子,日本作者笔下的中国物语,让我知道了沙悟净脖子上的项链是骷髅头串起的。也有些感叹,生命的脆弱,作者年仅三十三岁就因病逝世…

是一本蛮有特色的书,是线装书,和加上鬼才漫画家的封面和插图,有够花里胡哨的。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书封上的这句话吧:“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可能是戳中了太多人真实的样子所以这篇《山月记》备受人欢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肯承认自己的普通,觉得自己是唯一的特别的,所以尝试突破自我,但后来发现社会就是一个磨石器,把棱棱角角全都磨平磨光滑,然后我开始承认自己很普通。这个过程花费了太久的时光,我偶尔能窥到原始的自己,冲动、笨拙、自大……我很害怕,我不甘心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那样的自己毫无才华而且又极度懒惰。这可能就是我在驯化自己吧,承认自己的平凡和普通,继而寻找自己的唯一方向,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坦坦荡荡而又踏实的过完一生。

“然而,所有的烦人之事中,最最烦人的是必须不停地挣钱这个永无止境的重负。”这句话不仅是史蒂文森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当代人疲于奔命想要解决的烦忧之一。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物质的丰盈,而人们又在用钱来追逐无限的物质欲望,然后逼迫自己去挣钱去挣钱…也是,现在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已经固化到你月薪、年薪多少的地步了~

“仅凭结果来批判原因,当然不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对啊,这似乎是这世上最管用的方法了,执着于用结果来衡量万物,结果好就是伟人,结果不好就是垃圾…就是这么荒诞又现实,醒悟不了吗?事物的好坏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纯粹的好有坏很难见到却又“经常”见到。这有这样,才符合高速运转,并且效率运转(淘汰掉过时的坏的东西)。

中岛敦的作品名称都很漂亮。《山月记》、《盈虚》、《光·风·梦》…写小说的人可能多少都喜爱浪漫,希望用文字来传递温柔,很荣幸被这缕温柔的风吹过!

Bruce

《锌皮娃娃兵》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战争中没有一个是幸存者,对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段历史,之前读过奥马尔写的两部小说,一部是《追风筝的人》还有一部是《灿烂千阳》很受震撼,当时一直有个疑问到底是什么,让本还算祥和宁静的阿富汗变成今天这个模样。奥马尔的小说是从阿富汗普通人的角度看待的阿富汗这些年磨难。而读完了这部小说后,也有在网上看了些相关的视频,电影来看。作者是通过苏联军人父辈们的角度来讲述那场战争,相比较二战给苏联人带来的荣誉感,这场战争更多的是羞耻丧失子女的悲痛。

几乎所有战争都会被赋予正义崇高的理念,而真正到了实施却干尽惨绝人寰的事,不论对于阿富汗人还是那些参军的苏联人,抑或是他们的父母。

对于那些亲历的士兵来说,《卡拉马佐夫》中曾有句话我觉得可以去形容并不过分:“野兽永远不会像人那么凶残,凶残得那么巧妙,又那么艺术。”而他们大多数人本身也痛恨这样的自己,以至于无数人到了后来选择了自残来摆脱这场战争,无数次的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里也推荐一部电影《入侵阿富汗》故事感觉有些管中窥豹的意味,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的表演我觉得都是尽可能的还原了那场战争,很推荐。

我想起以前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有一段关于村上写父亲的描述,父亲每天早上都有念经的习惯。“小时候,我曾问过他,是在为谁念经?他说,是为那些在二战中死去的人们,为那些阵亡的战友和曾是敌人的中国人。

对于战争无数经历的人更多的不会去夸耀自己的辉煌与荣耀,这些我想不属于普通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我想拿小说中一段话来讲吧:“我在某处读过一个美国兵的忏悔录。他是越南战争的老兵,他讲了一件可怕的事:“战争结束八年之后,在我们美国,当年的士兵与军官自杀的人数,已和战时伤亡的人数扯平”

河边的卡西莫多

《巧克力》索菲·D.科麦克·D.科

比起茶与咖啡,同为三大饮品的可可没有那么的惹人注目,因为我们平时见到它,很少是以可可饮品的形式,更多的时候是以巧克力的形式存在。由于可可的融化温度恰好是在人体正常温度的区间内,巧克力带给人类一种很神奇的体验:一块坚硬的固体在唇间慢慢变成丝滑的液体,而可可的苦涩在牛奶和蔗糖的配合下,带给大脑的是无尽的多巴胺。可可对于环境非常严苛,只能在南北纬20度以内的平原生长,对于寒冷的恐惧让它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而阿兹克人把巧克力种子当作货币,更让这种食物变得更加奢侈:唯一可以堪比腐朽的情景是用百元美钞点雪茄。可可碱是既咖啡因和古柯碱之后,人类又一种欲罢不能的生物碱,所幸的是,人类可以迅速代谢可可碱(猫狗缺少这种能力),因此这种物质变得非常可靠。原本可可只是一种略带有神秘色彩,对欧洲人餐桌无关轻重的食材,但由于它传人欧洲的时间,恰好欧洲人实现了蔗糖自由,并且牛奶变得廉价,因此这铁三角组合才让巧克力变成了情人节永不过时的礼物。说来也很有趣,是爱情促成了巧克力工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本书得以完成,也是一位丈夫延续了亡妻的工作的成果。巧克力和爱情结合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但人们愿意相信这种曾经被当作春药的植物,可以让浪漫继续延续。

王根根

《我们的娜塔莎》蒋韵

《我们的娜塔莎》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中苏珍宝岛保卫战为背景下英俊的中苏混血儿安德烈掉进壕沟底摔瘸后离家出走而致使三个毫不相干的女人——姜友好、杜若、娜塔莎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

初读时,我实在理不清文章的脉络。娜塔莎是安德烈的母亲,姜友好惊讶于安德烈的英俊,杜若亦是如此,但两个“痴迷于美色”的女人与“美色”的母亲三人是怎样扯上关系的呢?我们来看看对安德烈的描写:

……他叫安德烈。

是个中苏混血儿,高大、英俊、迷人。……

高大,英俊,迷人,、安德烈有一副好皮囊,或许还打得一手好篮球,一个中学的校草的形象就这样被刻画出来了。两个仰慕男神的女生为了接近男神去结交男神的母亲,这样似乎也合乎逻辑,但注意,虽然我们不了解蒋韵,但我们是在《收获》上看到这篇文章,而不是在《读者》或者《知音》上,文章当然不可能这样浅薄,于是我们继续读下去:

……我们有朋友说他就像是希腊神话里面那个水仙花少年……

……她不说好看,不说漂亮,她说美。……

看到这里,再愚钝的人都会意识到,安德烈不只是英俊,不只是迷人,他是古希腊的雕像,他是美的象征。文章一下子转俗为雅,两个“痴汉”般的女人突然变成了美的追求者,维护者。加上娜塔莎,这是三人的寻美之旅。

现代文学小说总是和哲学息息相关,这点毋庸置疑。小说写人,文学小说写人性,而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人的思维,当然和人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余华的《活着》是存在主义,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主义(也有人认为是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的小说应当不会出版,也就不再多提。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我们一下抓住了这篇小说的灵魂——美学。

其实文章中还有两个频繁出现的字眼——“江湖”“侠”,从这里对于寻美也可窥见一斑。从武侠的角度来说,江湖是什么,套用金庸先生的原话,是“古代的、没有法制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社会”。侠是什么,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人。武艺高强指的是个人能力,见义勇为则是侠客对内心美好品质的践行,也是寻美、求美的过程。因此武侠小说既是刀光剑影,肆意人生,也是对美的追求。这一点金庸先生在一本小说的序文中提过,具体是哪一本我已经记不清了。

回到《我们的娜塔莎》,文章把安德烈描绘成“水仙花少年赛纳西斯”、“古希腊雕像”,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文化中,神性即是人性,是人们对人性的极致的臆想,这种臆想当然是不存在的,于是这位如希腊雕像一般俊美的青年瘸了。事实上哪怕他不瘸,他依旧会老去,他英俊的面庞会长出皱纹,饱满的肌肉会变得松弛,高大的身躯也会佝偻起来,这种美注定不能长久,但是为了文章能按照逻辑继续走下去,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种美提前残缺了。更甚的是,他不只是瘸了,他开始自暴自弃:

……又高,又臃肿,皮肤粗糙,眼睛浑浊,满脸的粉刺,红肿着,浓浓的、不洁的络腮胡须,满身是酒气。……

于是乎美消失了?当然不会,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副好皮囊只是美的感性显现,那么美的理念(或者我们叫美的内在)还存在吗,如果还存在的话(在本文)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杜若眼睛红了,也举起来杯子:“你说的,田汉先生塑造,三个摩登女性,”她咕咚咽下一大口,呛得直咳嗽,“我们三人,丽人行,不分开。”

娜塔莎说:“二十年前,我还称得上是丽人,现在可不是了。现在是丽人的妈妈了!”

姜友好笑道:“谁说的?丽人永远是丽人,外表不是了,骨子里也是。美人在骨不在皮。”……

“美人在骨不在皮”这句话将作者的观点表露无疑,外在的美消逝了,内在的美却能够长存。这样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三个“丽人”内在的美是洒脱,是豪放,是侠气。但是安德烈身上的内在美是什么呢,我先留一个悬念。

文章的脉络抓住了,我们再来讲讲人物。

安德烈作为美的象征,是全文的灵魂所在,就先从他讲起。

我们先前已经说过了,神性和人性不能共存,安德烈是个浊世的人,当然不可能具备神性,那他身上的美是如何存在的呢?这里作者用到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安德烈是个混血儿,因此他有个苏联名字——安德烈,也有个中国名字——安向东。在文中,安德烈代表了神性,也就是美,而安向东则代表了人性。安德烈(作者第三人称叙事的时候这样称呼他,我沿用了这一习惯)一直希望别人叫他安向东,因为对于中国,他是异乡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中国,但他引以为傲的美——古希腊雕塑般英俊的面庞却是一种阻碍。他想要融入是规矩,是纪律,是人们对苏联人的敌对和歧视,是那个荒诞社会下的畸形枷锁,但这偏偏与他的内在美背道而驰,安向东是向东的,但安德烈偏偏是向西的,在众人的猜测中(也是作者的意愿),安德烈回到了苏联:

……她们的安德烈,娜塔莎的儿子和姜友好的弟弟一定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们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在猜测一个最大的可能,那就是,他越过了国境线,回到了他母亲的故国。

这种猜测,让她们有一种罪恶的,隐秘的安心。……

读到这里,安德烈的内在美已经昭然若揭,那便是——自由。

喜欢读伤痕文学的都知道,在文革时期,人性在批斗中扭曲,自由被鞭笞得遍体鳞伤,那是对人类的天性的违背,是反文化,反革命的,是美的对立面。人人都谨小慎微,因此安德烈的存在就愈加珍贵。而三位“丽人”对自由之美的追求就愈加值得敬佩。

三位“丽人”中我想先讲的是娜塔莎,她是三人中最容易分析,也是悲剧色彩最浓重的一位。

作为安德烈的母亲,与姜友好和杜若不同的是,娜塔莎不只是美的追求者,还是美的拥有者。

但悲剧的来源在于这拥有并不是永恒,甚至是十分短暂的。拥有又失去,是她人生的基调,父亲和哥哥死于卫国战争,母亲病逝,安德烈失踪,丈夫也病逝,好友因为种种原因也离她而去,从刚来到中国时的家庭和睦,到最后孑然一人病死在房中。她有着和徐福贵一样的命运,却没有徐福贵智慧的灵光,这位清新如白桦树的苏联姑娘啊!未能在沉默中爆发,只能在沉默中灭亡。

杜若和姜友好,我想放到一起来讲,她们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她们的共同的在于她们都向往自由,都热爱安德烈,都追求美,但她们对美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我们来看杜若和姜友好第一次见到安德烈时的场景:

……杜若不禁停下了脚步,她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这是什么?是从希腊神话里跑出的男神吗?她错愕得闪过这个念头。好美啊。她感觉呼吸不畅。第一次,她被美伤害。原来,“美”和帝国主义一样是霸道、不讲理、有侵略性的。……

……她(姜友好)倒吸一口气,惊住了,想,这是哪里?不是北京吗?怎么会跑出这么一个古怪的小妖?

可是,真好看啊。……

这样对比一下子就明显起来了,杜若是一个存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存粹,所以谨慎,她向往美,却又不相信美能存在于浊世之中,她对安德烈的态度是慎重的,是质疑的,以至于她第一次见到安德烈的妈妈——娜塔莎时,“多么不可思议,简直有天方夜谭般的奇幻”。

蒋韵的刻画细腻且完整,是贯穿整个文章的。从杜若热爱雪,能一个人站在雪地中听雪的声音开始,到她常常读书“避世”,到她向娜塔莎对安德烈的表白,也是我认为全文最出彩的地方,都能看出她的浪漫,纯粹:

……“我喜欢安德烈,姐姐,”杜若说,“是那种遥远的喜欢。就像是我喜欢星星,喜欢流云,喜欢江河,喜欢黄山的云雾和古希腊的雕像,一句话,我喜欢美。我并不想拥有它们,只是远远地喜欢着,就很满足。……

姜友好,是个不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现实是怎样的,她先去接受,要么去反抗,要么学会洒脱。从她劝解安德烈接受残疾的现实,到一次次为安德烈出头,这才是侠客精神,因此杜若称她是“江湖最后的侠客”。为什么说她是不纯粹的?因为她接受现实的方式不是将现实认清,而是粗暴地放弃了思考——她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的残酷:

……“我从来不追问,我不思考这些,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尊重生活的神秘感非要破解它?你破解得了吗?傻孩子?你学学我,活得就容易了。”……

然而哪怕两人生活态度不同,但结局是相同的。杜若担心连累父母,姜友好因为父亲的复出,总之,两人都离开了娜塔莎,也都背弃了美。她们哪里能去选择自由,她们连追求自由的权力都没有!

文章中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配角,起到完善文章逻辑的作用,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夏莲,是姜友好和杜若的朋友,是她将这两个不相干的女人连接到一起,因此才有了杜若去姜友好家中的一幕,而姜友好的丈夫——年轻的海军军官郑渡江这时候也登场了,事实上他是提前登场的,因为他的原因,姜友好不得不离开娜塔莎,于是姜友好将杜若介绍给娜塔莎——她希望杜若能代替她陪伴娜塔莎。这时候,三人其实已经互相认识了,但还缺少个契机使三人团聚,这个契机是什么,还是这个海军军官。年轻的海军军官想要升迁,但是自己的妻子——姜友好偏偏家庭成分有问题,姜友好是什么人,是女侠,于是她主动出手,火速和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而这使得文章到了高潮——三个“丽人”团聚了。

然而这篇文章终究是个悲剧,悲剧的源头是什么,是当时那个畸形的,残酷的社会。但作者不会直接这样写,因为社会这个东西太大了,写在文章中太虚了,不真实。于是乎一个小角色登场了,夏莲,这个拥有全文最俗气名字的角色(抱歉写到这里,疲惫不堪的我已经失去了大半的同理心),再一次登场了。在三个“丽人”在追寻自由的路上一路高歌,披荆斩棘的时候,这个俗气的女人带着她那句“她认识我在先,认识你在后,结果她倒把你当朋友把我当她的交通员了,天天给她传递这传递那,有了好事,一点也想不起我来!”登场了。

哼?她可以为她是林黛玉!

最终,这个俗气的女人连同着她谨小慎微的爸爸硬生生将三位“丽人”拆散。小说也走向悲剧的结尾。

《我们的娜塔莎》全文充斥着残疾、革命、举报、背叛、揭发等字眼,却处处透着一股温情,因为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美食。

杜若通过做饭报答姜友好,为了学习西餐而结识娜塔莎,而文章的高潮是三人一起去郊外采荠菜,做了一餐美味的荠菜饺子。文章的最后,娜塔莎逝世,姜友好不知身在何方,杜若在城市中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等待着姜友好和安德烈。

写食物时,作者以白描为主,文字平淡,不空洞,有生活气息,因此给文章增添了一份从容笃定。这其实是一种孤岛哲学,哪怕战火纷飞,也要对生活充满期待。张爱玲和汪曾祺的文章都体现出这种观念,区别在于张爱玲更偏向于爱,而汪曾祺更偏向于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文章最后以蘑菇指代一些美好的事物,四人(还有那个俗气的夏莲)本来约好了一起去采蘑菇,最后夏莲妈妈那句“蘑菇可不能瞎采,小心中毒”是全文走向悲剧的导火索,也暗含了追寻美好的事物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老先生如果看到这里,一定会来一句:

吃菌子的云南人我喜欢,有侠气。

最后给你喜欢的分享投上一票吧

(可多选哦)

本投票不计排名

只给他们当做阅读的小鼓励

打卡分享可以整理自己的读书思绪,还可以和大家探讨分享交换观点,也会从别人的打卡分享里面获得新的理解方向。为了阅读友好,暂不支持图片打卡。打卡时请注意格式哦:打卡#类型#《书名》作者#进度

如果有小伙伴只想打卡督促自己,不想上榜分享可以和群主或者管理说,那样挑选的时候会考虑到个人诉求不入选哦~

因为优质打卡的筛选形式是群管理手动,所以会有一定主观性,也许会有错过符合条件的优质打卡的时候,所以欢迎群里的小伙伴读到好的打卡推荐给管理组哦!

分享筛选:妙妙、小爱、jiu、塔宝

编辑整理:小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