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辨证舌诊简述

中医辨证——舌诊简述

舌诊是“望闻问切”四诊法中,望诊的一个重要部分。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01

舌诊

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

02

气虚

气虚:舌两侧有明显的齿痕,湿气重(舌上有唾液线)——齿痕舌

03

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舌淡胖、舌头中间有裂纹——胖大舌/裂纹舌

04

血虚

血虚:舌质颜色非常浅,甚至有点透明的感觉——淡白舌(淡白少津舌/淡白夹瘀舌/淡白光莹舌/淡白湿润舌)

05

血瘀

血瘀:舌上有黑色或青色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又黑又粗——暗紫舌

06

阴虚

阴虚:舌红舌苔薄

07

阳虚

阳虚:舌质很淡,舌苔白,看上去很苍老

08

气郁

气郁:肝气郁结舌头伸出来尖尖的,发红

09

痰湿

痰湿:舌上有水液,粘腻,可能已经有三高了

10

湿热

湿热:舌头上蕈状乳头偏大,舌尖到舌中部都有红点。

11

舌诊意义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比如:观察人体如果表现得白腻或者黄腻现象,再结合体征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便可简单判断为“湿热下注”,然后对症施治,清热解毒、利湿祛浊即可。

就像判断患者为湿热下注型泌尿系统炎症(前列腺炎、阴道炎等),根据中医辨证就可以选择清浊祛毒丸进行临床诊治,三效合一,标本兼治。

中医辨证是其核心,而中医中舌诊又是中医中最简单最为常用的辅助手段。

舌诊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颜色的影响极大。望舌应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2.饮食或药品影响

饮食及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临床上应仔细甄别,以免误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