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上午,苏婷根本没心思喝水,这是她成为儿科护士的第8天,繁忙的状态已经习以为常。
二、练针吃完中饭,差不多1点了,苏婷在休息室,躺着休息了会。睡了半小时,就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看李美老师打针。1个多月的毛毛头,妈妈眉头紧紧的,又紧张又焦虑。消毒,穿刺,固定,妈妈的眉头也渐渐舒展了。 打针是护士最基本的技能,新护士每周要抽半天时间,一针见血的本事,都是一针一针练出来的。 消化内科的静脉穿刺,难度特别大:孩子拉肚子,脱水厉害,静脉都瘪了;有的孩子,住院时间太久,几乎找不到条件好的血管扎针。但是仍要克服困难,解决病人的痛苦。 苏婷第一次打针,是给一个2岁大的孩子采血。孩子知道要扎针,照例先哭起来。妈妈抱着孩子,爸爸帮忙摁着腿,苏婷在另一侧,抓着孩子的胳膊,李美在边上协助。 消毒、准备采样针、穿刺,细细的软管里一下子充满了鲜红的血。 “哇,阿姨真厉害,一下子就扎好了。”孩子哭得厉害,可没心思听妈妈夸护士阿姨。 这句夸奖,让她高兴了很久。三、师徒3个月后,如果考核合格,苏婷就要独立管病人了。而一个护士真正要独当一面,需要更久的历练。 南丁格尔说,“护士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一颗善良的心”。儿科俗称“哑科”,有经验的儿科护士能通过孩子的一个眼神,一声哭声,判断出孩子是饿了、尿了、痛了或者困了。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苏婷必须能够洞察这一切。 26个月大的宝宝,八点半要做B超。这么小的孩子,不好配合,医生开了镇静剂。哄孩子服完药,李美交代了家长几句话:“现在就不要让孩子下地走了,妈妈抱在手里。”“如果孩子有呕吐情况,要立刻把头侧过来不能呛到。” 走出病房门,她告诉苏婷,为什么要交代家长这么多,“1岁多的孩子,会走了,吃了镇静剂乱跑,容易跌倒;1岁以下的孩子,镇静剂要通过保留灌肠途径,灌肠后大便次数会增加,但一两天后就能好转,也要向家长交代。” 隔壁病房,一个患克罗恩病的孩子要上一个特别的药物:英夫利西单抗,李美拉上苏婷一起去学习。 “英夫利西单抗为单克隆抗体,有些孩子可能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所以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她一边解释,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叠成小方块的纸,塞给苏婷,“我给你留了份药品说明书及药物应用注意事项,回头你仔细看看,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来问我。” 苏婷注意到李美的白大褂,一侧口袋被硬皮面的活页笔记本撑得鼓鼓的,各种笔、便签本、医用胶布,以及小剪刀装在另外一个口袋里。苏婷想,这也是专业。 这几天,李美潜移默化地教导着苏婷,俩人同进同出。科室里其他人有时候会调侃她们几句,“都是圆脸,往那儿一站,特别有师徒相。”四、喜爱23岁的苏婷是富阳大源镇人,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浙大一院实习。但最后,她选择到浙江大医院当一名儿科护士,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这位刚离开校园的姑娘有自己的想法:“护理工作其实很繁琐,所以一定要喜欢。现在的我,喜欢小孩;将来等我自己当了妈妈,对孩子,又是另一种喜爱,这种喜爱,会让我把工作做好。” 苏婷在一个普通家庭长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这阵子,外甥女肺炎,来浙大儿院看病。前一晚,苏婷夜班,姐姐很体谅地给她发了 “我好抱歉。”这是第一次,她因为自己是一名护士而感到遗憾,但她说,更多的时候自己感受到的是温馨。 凌晨,给一个6岁的孩子换盐水。虽然打搅孩子睡觉让苏婷于心不忍,但针打在肘窝,孩子屈着肘睡觉,肯定得移动。轻手轻脚,但孩子还是醒了,睁开眼,看了她一眼,主动伸直了手臂。 把盐水弄好,孩子把脚伸到爸爸胸口,叫了声“爸爸”,翻身继续睡。一旁的爸爸,迷迷糊糊应了一声,摸了摸孩子的脚,继续睡。 这温情的一幕,让苏婷对这个职业心生喜爱。“这个工作,有遗憾,有温暖;有委屈,也有开心。我要用力去感受开心的事情。”儿院护理新声音愿我心上每天开出一朵花,在ER的庄园里,和无数朵铿锵玫瑰一起,繁华你我她。—滨江急诊刘婷婷
同呼吸,共成长!—呼吸内科(1)朱静叶、周青
时光荏苒,日岁如梭,转眼进入工作岗位已一个多月,在慢慢融入手术室这个大家庭中,兴奋、紧张、也愉快。我坚信:你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不努力!—手术室李贻坤
用爱心点燃新生命!—NICU陈婷婷
这里是我的第二起搏点,这里的血液很温暖,让我缓缓融入!
老师们两个月来日以继夜的浇灌让我一直在成长!
小朋友们的笑容更是我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烧伤/神外方梦霞
编辑来源《钱江晚报》
为每天努力学习不断成长的90后新护士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