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四川交通广播FM.7综合发布
来源:京华时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是司机朋友的一条安全驾驶守则,关于“酒驾”法规也有明确界定和处罚,但是对“药驾”却没有明确的处罚,虽然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服用抗感冒类药物、抗抑郁焦虑药物、镇定安眠类药物、降压降糖类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类药物等几类药物后不要开车上路。但碍于难以检测、没有明确法律标准,近年来“吃药开车”交警往往只能给予善意提醒。在发生严重后果时,“参考毒驾”。
案例1:
近日,鞍山市的孙先生由于发烧又吃了感冒药,出门的时候就感觉到有点眩晕。“感冒都这样,我也没当回事。”孙先生开着车就去办事了。当他开车来到铁西区千山西路附近等信号灯的时候,打了个瞌睡,直接追尾前面的车,“当时也没挂空挡,直接前进挡,不知道啥时候我把刹车松了,就撞前面的车了。”孙先生说起当时发生的事还有点蒙圈,虽然没有造成大的事故,但事故全责由孙先生承担。
案例2:
11月14日,家住重庆渝北的孙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服用感冒药后驾车回家,谁知半路上突然犯困,撞到一辆停在路边的越野车后车翻人伤。
案例3:
今年2月,呼和浩特市发生一起轿车追尾事故。民警到达现场后,肇事司机主动承认,自己服用感冒药不久便开车,没想到药劲上来了,脑袋迷迷糊糊的,眼前一黑就撞到别人的车上。经呼气酒精测试仪检测,排除了肇事司机酒驾嫌疑,事故最终由感冒的司机负全责。
从刚才的几个案例可以看出,肇事司机都是对吃感冒药这样的事儿没有引起注意,觉得很平常,殊不知后果很严重,同样,国外也有不少数据显示“药驾”危害并不亚于“酒驾”、“毒驾”。
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美国加州也有巡警指出,大约30%的“受影响下驾驶”案件由于服用药物不当造成;波兰的研究也发现,2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服用了一些日常药物造成嗜睡引起的,而肇事司机对此却全然不知。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一起来了解一下这7大类药品。
(建议大家把图片存到手机里,这样需要服药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生病了必须服药驾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主动表明身份:看病时主动表明“我是司机”,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普通常见感冒,最好选用中成药,或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驾驶者服药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商品标签,特别是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等。
不可超剂量用药:若自己买药,种类越少越好。对已知有不良反应但不得不吃的药,开车前减半量服用,等休息时再补足全量,或药效消除再开车上路。
年底了,大家的工作压力都很大,抵抗力也会下降,再加上天气寒冷,很容易感冒,请一定不要忽视“药驾”的后果,注意安全驾驶。
推荐阅读爱是一念之差,最幸福的不过是,你曾温柔呼唤,而我恰好有过应答。——朝小诚
因开车这个动作,他要赔万还获刑!四川开车的、坐车的人都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