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岁半患儿误服果酒抽搐昏迷,你的处理是

病例分享

患儿,男,2.5岁,主因误服「果酒」30ml(35°),2小时后出现频繁抽搐,意识不清,家人未作特殊处理,当晚以「急性酒精中毒」收入院。入院查体:T:36.1℃,心率:87次/min,呼吸29次/min,血压91/70mmHg,体重13kg,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mm,对光反射消失,颈部有抵抗,右侧肢体及口角抽搐,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无法配合。辅助检查:wbc:12x10^9/L,淋巴细胞40%,中性粒细胞60%,血糖6.2mmol/L,尿酮体(+),尿糖(-),脑脊液压力29.4Kpa,肝肾功能正常,其他均正常。入院诊断:急性酒精中毒

小儿酒精中毒的机制是什么?

(1)酒精中毒可因误服过量乙醇或饮用酒类过多(俗称醉酒)引起,小儿酒精耐受性较低,纯酒精的致死量,婴儿为6~10ml,儿童约为25ml。(2)当酒精大量进入机体时,超过了机体的氧化速度,即可发生蓄积中毒,其毒理作用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首先作用于大脑,以后逐渐延及脑和脊髓;(3)对大脑的作用先是减弱其抑制过程,继之出现皮层功能抑制现象,导致运动及神经精神的失常,延脑及脊髓功能受到抑制时,导致呼吸中枢麻痹;(4)抑制作用与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阿片样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有关,其中作用最强的是β-内啡肽。

小儿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兴奋期:呼出气有酒味,结膜充血,颜面潮红或苍白,欣快感,易于感情用事,言语增多,喜怒无常,粗暴无礼或安静入睡,可伴有呕吐;(2)共济失调期:步态蹒跚(醉酒样),动作不协调,精神错乱,言语含糊不清;(3)昏睡期:呈昏睡状态,皮肤湿冷,呼吸浅慢,可轻度发绀,可呈休克状态,严重者瞳孔散大,躁动不安、抽搐、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处理酒精中毒的患者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防止误吸:误吸是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出现死亡,在催吐时,需要注意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一定不能仰卧位,以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气管,诱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患者窒息,继而引起反射性心脏停搏;(2)注意保暖: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全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会散发大量热量而导致寒战的发生,尤其在寒冷的环境中,更易造成低体温,如患者出现低体温,应该把体温缓慢提高到正常水平;(3)监测血糖:低血糖一般多发生在中等量或者大量饮酒后,患者常表现为昏迷、木僵状态,多汗、低体温;(4)当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或兴奋过度、惊厥时,要慎用镇静剂,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肌注要比静脉注射安全,使用后,要观察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在使用抗精神类药物时,口服也要比静脉更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避免氯丙嗪、吗啡、苯巴比妥类镇静剂。

小儿酒精中毒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一般醉酒者无需治疗,可服用葡萄糖,并注意休息、保暖;(2)1%碳酸氢钠溶液或0.5%活性炭混悬液,并于胃管内注入,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抗休克、维持酸碱平衡;(3)拮抗剂治疗:纳洛酮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迅速逆转β-内啡肽对循环、呼吸的抑制作用;可通过血脑屏障,拮抗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促使患者清醒,其半衰期30~60min,作用持续时间45~90min,所以常需要重复给药;(4)纳洛酮剂量每次0.01~0.1mg/kg,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静脉注射1~3分钟即产生最大效应,持续2.5~3小时,必要时可1~2h重复用药,也可静脉维持给药,先给负荷量:1.5~3.5ug/kg,以3ug/kg/h维持。

酒精中毒洗胃的适应症是什么?

因口服酒精吸收很快,半小时的时间就已经吸收,或者在患者之前已经呕吐,洗胃的意义不太大,而且还有增加误吸和损伤胃黏膜的风险,所以,在洗胃前需要评估患儿病情,严格把握急性酒精中毒的洗胃适应症;多数酒精中毒都不需要洗胃,因为酒精吸收迅速,但仅用于以下情况之一者;(1)饮酒后2h内无呕吐,评估病情可能恶化的昏迷者;(2)同时存在或高度怀疑其他药物或药物中毒;(3)已留置胃管,特别是昏迷伴休克的患者。

小儿酒精中毒护理的注意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有效给氧,让患儿采取平卧头侧位,定时翻身叩背;(2)保证热量及充足的营养供给:如患儿不能自主进食,乙醇的毒理作用又可致低血糖综合征,因此仅以静脉输液不能满足生理需要,需要及时给患儿下胃管鼻饲,并做好血糖的监测;(3)尿潴留的护理:急性酒精中毒的患儿,如处于昏迷状态,神经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导致尿潴留,需经常检查膀胱充盈度,必要时留置导尿;(4)避免引起暴露性角膜炎:如果患儿出现眼睑不能闭合,需要给予纱布湿敷,或给予预防性眼药水。编辑:兔子妍题图:站酷海络投稿邮箱:tuziwangy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hl/1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