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压忽高忽低,四个错误不解决,血压无法正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773.html

临床显示,夏天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峰季节”。

其实,人的血压值本来就处于波动状态,只不过这种状况在年纪大的老人家身上特别明显,因为血管随年纪堆积脂肪而硬化,弹性较年轻人差,更容易受到气温和情绪影响,导致血压起伏、高高低低。

相较于高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的血压更危险。研究显示血压高高低低将提高脑中风的机率,而低血压几乎没有征兆,常常在几秒之间人就晕倒、昏厥,甚至休克,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风险很高。最重要的是定期且正确地量血压,掌握血压的长期波动,才能好好控制血压。

促发因子:气温变化、运动、情绪、睡眠不足

一般门诊中,医生会先排除可能的促发因素,除了气温变化、剧烈运动外,也常见患者因暴怒、紧张、焦虑导致血压升高,可能过一会又会回复正常。建议先排除突发因素,至少半小时后再量一次血压,避免因为紧张血压越量越高。

门诊时,医生也不一定会开降血压的药物,有些高血压是失眠、焦虑引起的,可能开立安眠药或镇静剂,请病人回家好好睡一觉,等睡眠充足了,血压自然就会降下。

高血压药物作用:每个人血压的日夜间波动都不太一样,吃药时间或剂量不对,都可能让血压忽高忽低。

有些人早上吃降血压药,把早晨升高的血压降下来,但到中午时却变得降太低,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症状,等到傍晚药物作用降低,血压又再度飙升。那么建议这类病人可以把药挪到傍晚吃,或是将药的剂量减半,分别在早上和傍晚吃。

本来就有服用降血压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血压飙升情况,再固定测量血压2~3天后,若血压还未回复正常,再回诊与医生讨论是否需要调整药量。自行加重剂量,可能让血压降得太低,产生低血压,更是危险。

控制高血压,以下4个错误一定要避免:

一、自行估计血压高低,凭感觉用药

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因此,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

二、担心“抗药性”,拖延用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遵医嘱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都是非常错误、十分危险的观念。

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受到损害时再用药,那时,就已失去了较好的治疗时机。

三、血压正常就擅自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

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提醒,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四、只服药,不监测血压

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hl/1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