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几天在内分泌科的查房经历,我发现有不少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而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给予艾司唑仑晚睡前服用。有些患者从起始剂量的1片,由于耐受性的产生,不得不增加到后来的2片,但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刘医生为此也咨询过我各种安眠药之间的差异,有无更好的选择。于是,我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及文献,便有了以下内容。
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GABAA复合体激动药1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
代表药物:艾司唑仑、氟西泮、夸西泮、替马西泮、三唑仑、阿普唑仑、氯氮卓、地西泮、劳拉西泮;
艾司唑仑、氟西泮、夸西泮、替马西泮、三唑仑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三唑仑在国内属于“精一”,不推荐用于失眠的治疗;
不良反应:宿醉、认知功能减退、肌张力减退、反跳性失眠(多见于中短效制剂)、中枢性呼吸抑制、成瘾性、耐受性;
禁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及有严重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
代表药物: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艾斯佐匹克隆;
优点:镇静催眠作用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近,治疗剂量内不易产生失眠反弹和戒断综合征,滥用和发生记忆损害的风险小,用于慢阻肺患者安全性更高;
缺点:佐匹克隆、艾斯佐匹克隆可能有次日残留作用和肌松作用,未消除耐受性和成瘾性,不推荐长期使用(艾斯佐匹克隆除外),间歇性使用可降低耐药性;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2代表药物: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他司美琼等;
优点:没有依赖性,也不会产生戒断症状,对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耐受一般催眠药物和已发生药物依赖患者的替代治疗。
镇静类抗抑郁药3代表药物:多塞平、曲唑酮、阿米替林、米氮平;
阿米替林应用数周后镇静作用减弱,且其抗胆碱能作用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不建议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和老年患者;
多塞平低剂量(1~6mg)对H1受体有很高的选择性,可作为催眠药物应用。年FDA批准多塞平3mg和6mg剂型用于睡眠维持困难的短期或长期失眠的治疗,临床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推荐的失眠药物治疗策略
(1)、失眠继发于或伴发于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原发或伴发疾病;
(2)、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3)、药物治疗开始后应监测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长期、难治性失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
(4)、如具备条件,应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Ⅰ级推荐);
(5)、原发性失眠首选短效non-BZDs,如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艾斯佐匹克隆(Ⅱ级推荐);
(6)、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GABAA复合体激动药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Ⅱ级推荐);
(7)、添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Ⅱ级推荐);
(8)、GABAA复合体激动药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与抗抑郁药联用(Ⅱ级推荐);
(9)、老年患者推荐应用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Ⅱ级推荐);
(10)、对于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的慢性失眠患者,不提倡药物连续治疗,建议采用non-BZDs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的服药方式,同时建议每4周进行一次评估(Ⅲ级推荐)。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