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一席谈诗歌到底是什么

撰文

王锡伦

编辑

竹西

诗歌到底是什么?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打下这个题目时,确实感到大了一些。虽然我是中文系本科毕业,喜爱诗词,也写过几首不怎么样的小诗。但是我却分明感到这个题目之重量是我所不能承担的。感谢我的同事、作家关捷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有一次,我们在电话中谈起了文学谈起了诗,我告诉他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诗是什么?他说你应该把你的思考和认知写下来,这是个好主题。

我上网百度了一下关于诗的定义: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是我却感到这个答案那么的不准确和不透彻,它根本就没有说明诗究竟是什么。

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相传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撰。在汉武帝时代,把诗经与其他几部儒家经典著作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把一部诗歌集称之为经,而且把它摆到四书五经中的第一经,这应该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儒家学说是一个入世的学说,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核心理念。那么,一部诗集,能够承担起这样的历史责任吗?把一部诗集抬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在世界和人类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为什么呢?

从孔夫子对诗经的概括和定位,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此后人有两种解释,一说思想纯正,一说感情真直。但是无论是哪种解释,分明是在说,诗是纯净和干净的。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么庞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当然不会每首诗都是可以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这二千五百二十九名诗人,也并不全是著名诗人。但是其中著名诗人和著名诗篇,却比比皆是。在这如天上繁星般闪烁的众多著名诗人和诗篇中,仅以两首诗传世的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语),虽然后世以李杜来作为唐诗的代名词,张若虚似乎名气不大,但是他这首春江花月夜却丝毫不逊于李杜等名家之作,甚至是有过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在唯美空灵的境界中,生发出人从哪里来的超级宇宙猜想,这种宇宙意识的觉醒,无疑会引领我们去思索和探寻生命与人生的本源价值。这种境界,难道不是比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和悲愤来得要更高吗?无独有偶,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却把人作为一种物种整体在生物界中孤独感与生命短暂的感叹写得淋漓尽致。所以虽然怆然涕下,但却并不是悲哀,而是悲壮的豪情抒发。这同样是一种人的宇宙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诗篇,必定流传百世千世乃至万世。

当然,说张若虚以孤篇盖全唐,并不是抹杀和掩盖其他诗人的光彩,唐诗中的名篇佳作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一篇小短文不可能全面解释和论述。只能是点了小得不能再小的一点水而已。比如唐诗中的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等等。这些充满和英雄主义色彩和情结的诗作,无疑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比如,赠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道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情深意切,真情满怀,把友情写到极致,感人致深,催人泪下,无疑会使人们对人生与生活充满热爱和信心。至于描写家国离乱、民生多艰的诗作,在唐诗中更是数不胜数,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更多的就是这样的内容。它们以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白癜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yf/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