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pain)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为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镇痛药是指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缓解和制止疼痛的药物。
药理作用临床使用的镇痛药可分为麻醉性镇痛药和非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是阿片类药物,泛指天然、合成、半合成及具有吗啡样性能的内源性肽。非麻醉性镇痛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中枢性镇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
麻醉性镇痛药依来源可分为三类:
(1)阿片生物碱:代表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
(2)半合成吗啡样镇痛药:如双氢可待因、丁丙诺啡、氢吗啡酮和羟吗啡酮等。
(3)合成阿片类镇痛药:依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四类:
①苯哌啶类,如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
②二苯甲烷类,如美沙酮、右丙氧芬;
③吗啡烷类,如左啡诺、布托啡诺;
④苯并吗啡烷类,如喷他佐辛、非那佐辛。
根据阿片类镇痛药的止痛强度,临床上将之分为弱、强阿片类药。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主要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术后止痛以及中到重度癌性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
阿片类镇痛药须从血液透过生物膜进入中枢神经受体发挥止痛作用。止痛效应除与药物剂量、强度相关外,还取决于药物分子量、离子化程度、脂溶性和蛋白结合力。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药物有较高的生物膜渗透性。非离子化药物的脂溶性比离子化药物的脂溶性高,故非离子化药物的比率越高,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越多,起效越快。
阿片类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组织内的立体结构特异的、可饱和的阿片受体,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兴奋性神经的冲动传递,发挥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解除对疼痛的感受和伴随的心理行为反应。阿片类受体按其激动后产生的不同效应可分为μ、κ、δ三种类型的受体。其中μ受体又可分为μ1和μ2两种亚型。其中μ1受体与脊髓上水平的中枢镇痛、欣快感和依赖性有关;μ2受体激动可引起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胃肠道运动抑制和恶心呕吐;κ受体激动可引起脊髓水平镇痛、镇静和轻度呼吸抑制;δ受体激动可镇痛,引起血压下降、缩瞳、欣快感和调控μ活性。阿片类镇痛药止泻作用是通过局部与中枢作用,改变肠道蠕动功能;镇咳作用是直接抑制延髓和脑桥的咳嗽反射中枢。阿片类镇痛药的药动学参数差别较大,随用量大小、给药途径不同、注射快慢和肝肾功能状况而改变。本类药物中高效药均能较快与蛋白结合,而后再缓慢游离释放,在体内分布时间较长,因此在药效上有滞后现象。本类药的代谢产物部分具药理学活性,对治疗益处不大,但可加剧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也更复杂。
不良反应常见呼吸抑制、支气管痉挛;少见瞳孔缩小、黄视;罕见视觉异常或复视。
注射剂连续应用3~5日即产生身体和精神依赖性,1周以上可成瘾;但对于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如治疗适当,少见耐受性或依赖性。
抗利尿作用以吗啡最为明显,兼有输尿管痉挛时,可出现少尿、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喷他佐辛等部分阿片受体激动剂可引起情绪紧张不安或失眠等反应。
禁忌证1.已知对吗啡过敏者、婴幼儿(缓、控释片)、未成熟新生儿、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临盆产妇以及呼吸抑制已显示发绀、颅内压增高和颅脑损伤、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代偿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及严重肝功能不全、休克尚未纠正前、麻痹性肠梗阻等患者禁用吗啡。
2.室上心动过速、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肺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哌替啶。哌替啶严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3.对曲马多及其赋形剂过敏者,妊娠期妇女,1岁以下儿童,酒精、镇静剂、镇痛药、阿片类或神经类药物急性中毒患者,正在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或过去14天内服用过此类药物的患者禁用曲马多。
4.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对芬太尼特别敏感的患者及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芬太尼。
5.多痰患者、婴幼儿、未成熟新生儿及对可待因过敏患者禁用可待因。
6.呼吸抑制、颅脑损伤、麻痹性肠梗阻、急腹症、胃排空延迟、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哮喘、高碳酸血症、中重度肝功能障碍、重度肾功能障碍、慢性便秘、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小于2周的患者及妊娠期妇女或哺乳期妇女、术前或术后24h内患者禁用羟考酮。
药物相互作用1.阿片类镇痛药与抗胆碱药尤其是阿托品合用,不仅加重便秘,还可增加麻痹性肠梗阻和尿潴留危险。
2.广谱抗生素头孢菌素、青霉素或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诱发的伪膜性肠炎,出现严重的水泻时,不宜应用阿片类镇痛药,易引起毒物自肠腔排出缓慢,痊愈延迟。
3.硫酸镁与阿片类镇痛药合用可增强中枢抑制,增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风险。
4.阿片类镇痛药可引起胃肠道蠕动减缓,括约肌痉挛,使甲氧氯普胺效应减低。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阿片类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哌替啶合用可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的不良反应,包括躁狂、多汗、僵直、呼吸抑制、昏迷、惊厥和高热。
练一练答案与解析1.本题考查可待因的药理作用。
可待因对延髓的咳嗽中枢有选择性地抑制作用,镇咳作用强而迅速。故答案选“可待因”。
2.本题考查哌替啶的临床应用。
哌替啶(杜冷丁)的临床应用包括:各种剧痛的止痛,如创伤、烧伤、烫伤、术后疼痛等;心源性哮喘;麻醉前给药;内脏剧烈绞痛(肾绞痛、胆绞痛需与阿托品合用);与氯丙嗪、异丙嗪等合用进行人工冬眠;晚期恶性肿瘤的疼痛,分娩止痛等,但是产妇临产前2~4h不能用,因为哌替啶镇痛作用峰期为静脉注射后5~10min,作用持续3~4h,易导致胎儿呼吸抑制。故答案选“临产前止痛”。
3.本题考查哌替啶的药理作用特点。
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催吐等。由于作用强度弱、作用时间短,无明显止泻、致便秘作用;无明显中枢镇咳作用;对妊娠末期子宫平滑肌无明显影响,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影响产程;因扩张血管,可致体位性低血压;其提高胆道压力的作用比吗啡弱。故答案选“镇痛镇静作用较吗啡弱”。
本文为“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复习类文章,请勿依据本文自行用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感谢您阅读完本文,或许您可以添加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