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与朋友合作一件事情,漫长的付出与等待,预设的计划,差错、问题频繁。内心虽有不快,但对对方始终无力生起怨怒之心,偶尔还需要宽慰她,以此平复隔空中传递的某种内疚和焦虑。
于我而言,那一刻,内心的理性在支撑情绪,它们来自于宽容与平静。我想,任何一件事情,出现问题,肯定是多方面的因素,当你去指责或抱怨,只能引起更大的破坏和不愉快。
经常看到一些人,遇见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大动干戈,没理要争三分,得理不饶人。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形,总是心生怜悯。
一次,有读者评论作者的文章,因为缺乏考虑,用了不当言辞,激怒了作者。他终究年少气盛,二话没说,直接将对方拉入黑名单,后来又大张旗鼓发文,对此事公开评论,使用:“无知、脑子进水、说话不过脑子……”之类的话形容他人的过失。整篇文章充满怨怒、焦躁的气息。
“所有的不宽容,都来自恐惧。”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终究需要需要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好的、坏的、刺耳的、难堪的……面对它们,也就意味着你消化了外界所有信息的评论。
宽容他人的言语,不仅需要心的容量,还需要德的承载。它们凝聚的力量,足够能托举一切。
2
看另一则新闻,母亲在儿子被人误杀后,犯罪当时人以无期徒刑接受了该有的惩罚。判刑当天,他跪在失孤母亲的面前声泪俱下:“我知道,我犯下了滔天罪行,不配得到您的原谅。只求您在我判刑期间,能接受我的父母,能不定期的看望您,以减轻我内心的负罪。”说完这句话,她给那位母亲连磕三个响头,然后被法警带走。
失孤母亲回家后,原谅了对方及他的父母,后来,他们彼此照顾,也不愿提过往任何发生。这样的宽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它看似超越了我们对世俗情感的处理,但失独母亲饱含的博达、大爱精神,值得我们回味。
有人说:“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会原谅你。“不原谅也就意味着,我们会一直背负怨怒与悲痛在身。就好比,一段关系,真正的结束,是以互道珍重,真诚祝福为缘尽;若还有愤恨,说明彼此的心结会持续在身体里缠绕,仿佛细菌、病毒,稍有不适,就会产生新的病变。
一个人壮阔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宽容与世无争:“容人才能见人心,也只有容人方能为他人所容。”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实、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一个伟人的自我剖析与宽容人格,真正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如果说诚恳、质朴、谦逊……是我们人性品质中的闪光点,那么宽容则像夜色中那一轮皎洁的圆月,给人以清明及美好。
3
回到现实中,一个不愿意轻易放过他人的人,想必也是一个不能自我宽恕、自我原谅的人;倘若一个人容易被外界所激怒,那么他大抵也是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可否认,是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但若能很好的控制、调节它们,我们就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世间人事种种,都会犯下过错,都有弱点。如果容忍是一棵生长自如,枝干茂盛的老树,它托举和承载的,就是你的失误与过错、无知与莽撞。
若只是因为他人一次失误,就以怨恨之心去对待,则很难培养同理心。相反,处处为他人着想,是非功过,都以诚相待,则能感受一个人的宽容之心,也能让事情向良的方面循环。
一个真正具有宽容能量的人,他有能力感受到对方不愉快的同时,也能及时削弱自己的不快。如此,恶的碰撞与不必要的伤害就会避免。
宽容同样也是一种慈悲的境界。它的美德还体现在,我们遇人、遇事,能否做到冷静、客观、有礼有节。人与人之间得以确定交往关系前,最基本的原则是彼此诚恳,礼貌相待。期间,即便遇到违缘,能有如天地无私宽的心怀,渡人渡己。
宽容不是软弱,也不是退步,而是与所有已知或未知的人、事、情作出有效、真正的和解。
“一个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的话,有脆弱残酷的意向,也有清醒明朗的豁达。它像一面镜子,也似一针镇定剂,让我确定人心可以脆弱如芦苇、渺小如尘埃;同时也可以宽宏如大海、辽阔如天地,它全然取决于我们的心量。
—END—
蒋婵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