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3亿人因这几件小事得病

随着居民生活行为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慢性病为代表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达到2.6亿人,并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其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我国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并且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一、慢性病易致心脑肾等受损

专家介绍,慢性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甚至死亡,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因此,慢性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防慢性病需改变这些习惯

1、居民偏爱不健康的饮食

虽然,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符合膳食指南中“食物多样”的要求,营养基本充足。但大多数居民的膳食结构仍然不够健康,主要表现为3个超标与2个不足。

3个超标:食盐摄入量超标、油脂摄入量超标、畜肉类摄入较多

①食盐摄入量超标

2月16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吴永宁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医学会期刊》上发表了中国人盐摄入量的最新评估数据。通过对20个省城乡的住户进行了随机抽选,并评估了他们的日常盐摄入量。

结果发现,20个被调查的省中,平均一个人一天的盐摄入量为9.1克,实验室检测得出的钠摄入量是5.4克,这个数字明显高于目前的推荐限量(盐摄入量5克/天,钠摄入量2克/天)。虽然相比年数据看中国人食盐摄入有所降低,但现状仍令人担忧。

食盐摄入过多的危害,比你想象的还要多。食盐摄入过多会损害血管、导致高血压;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会引起代谢综合征;等等。所以,控盐极有必要。

②油脂摄入量超标

在我国,很多人都有“嗜油”的不良饮食习惯,这已经大大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用油量不超过25g,而据卫生部之前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日摄入油脂量为44g,比起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超标76%。

油脂是维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是摄入量过多,除了会造成肥胖外,还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肪酸过多,从而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而现在“慢病”已有低龄化的趋势,需引起大家的注意。

③畜肉类摄入较多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畜禽肉摄入量为40~75g。而北京有3成人吃肉超过了推荐量。另据深圳市疾控中心年的调查显示,深圳市居民吃的肉太多了,平均每人每日猪肉摄入量88.7g,畜禽肉摄入量共.3g,超出推荐量的2倍多。

如大量食用饱和脂肪含量高的肉类,特别是猪肉,可能导致超重、肥胖,由此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慢性病。正因如此,有人将饱和脂肪高的红肉统称为慢病祸端。

2个不足:蔬果摄入过少、豆类坚果摄入偏低

①蔬果摄入过少

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保证每天摄入~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吃不够。

年刊登在《中国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20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每日吃菜≥g的不足一半,且80%以上的人每日吃的水果不够g。

该研究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共调查了位18~44岁来自中国9个省市的居民。以研究对象来看,我国居民的蔬果摄入量明显不足。

②豆类坚果摄入偏低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高低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即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大。

科学的饮食调理,应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降低血清“坏”胆固醇的血清水平。豆类及坚果含大量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多吃可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坏”胆固醇血清水平下降,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主动锻炼的居民不够多

吃动平衡,身体才能更健康。但是,就目前来看,会坚持每天锻炼的人并不多。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每小时起来动动,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积分钟以上。

然而大多数人上班坐着,回到家依然和凳子沙发床融为一体,坐了就起不来了。事实上,身体缺乏运动,会使患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尤其是每天超过3小时久坐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3、三天两头与烟酒打交道

吸烟害人害己。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统计,全世界存在11亿烟民,其中有8亿人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吸烟所引发的疾病,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生命安全,是导致居民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饮酒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或许适量饮酒,可以和血益气,保护心脑血管。但大量研究表明,过度饮酒会对肝脏、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尤其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脂肪肝,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4、长期存在睡眠不足现象

吃好,睡好,身体才好。十年前,我们还是10点之前睡觉的乖宝宝,但自从手机、电脑的问世之后,10点前睡觉就成了奢求。许多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对此,慢病管理专家明确指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培育慢性病的温床。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比睡眠时间为7至9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糖尿病、中风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更高,而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的人,患慢性疾病危险同样很高。此外,睡眠质量不佳也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

5、抑制不住你暴涨的体重

肥胖,是慢性病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有肥胖因素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的3-4倍,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的2-3倍。此外,肥胖还可剥夺人们20年的健康,甚至减短1-8年寿命。

时下,很多00后、10后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超重,却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其实很多成年肥胖和儿童期肥胖脱不了干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是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不要等到发现问题才后悔,管理体重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即便是65岁以上的老人,也应改变上述5种坏习惯。管住嘴,迈开腿,或许能让慢性病少折磨你几年!

  与我们经常提到的“症状”不同,“症状”是病人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由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则是由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在医学上统称为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够判断这些指标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叫做血压。当心脏收缩时,大量的血液射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受到高压力而膨胀的大动脉弹性回缩,使血液仍能持续向前流动,但压力下降,此时的血压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持续的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全身血管损害,严重时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临床并发症。血压越高、病程越长,生活方式越不健康,伴随的危险因素越多,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血压测量是了解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指导治疗、评估降压疗效以及观察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三种方法,其中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测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诊室血压目前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家庭血压测量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电子血压计。血压测量的具体步骤为:

  要求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后开始测量;

  选择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使用气囊长22cm~26cm、宽12cm的标准规格袖带;

  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置于心脏水平;

  以Korotkoff音(柯氏音听诊法)第Ⅰ音和第Ⅴ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至少间隔1~2分钟测量两次,若两次测量结果差别比较大(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

  首诊时要测量两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

  血压的变化具有昼夜节律性。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2~3点为最低谷。另外,人体的血压也会随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冬天的血压水平要比夏天高些。同时,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和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

  成人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考虑为高血压。如果只出现血压升高,但其他脏器无症状,则属原发性高血压病;若同时伴有肾炎史或贫血史,提示肾实质性高血压;若伴有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低血压表现,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若伴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等则提示嗜铬细胞瘤。若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则考虑为低血压,通常由休克、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脱水、心力衰竭、低钠血症等原因引起。

  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是比较衡定的,但因种种因素会使它有变化,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成人的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生理情况下,早晨略低,下午或运动和进食后稍高。

  体温测量方法主要有口测法、腋测法、肛测法三种。腋下测量由于方法简便、安全易行,常被采用。具体步骤为:

  测量前5~10分钟避免活动、进餐等;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解开衣服,擦干腋下汗液;

  测量前需将水银柱甩至35.0℃以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夹紧,10分钟后取出,记录读数;

  读数时需注意不能用手捏、拿水银端。

  体温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体温升高多见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支气管肺炎、脑炎、疟疾、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暑、流感以及外伤感染等。体温低于正常则多考虑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原因。

  呼吸

  呼吸是呼吸道和肺的活动。人体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也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要过程。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儿童为30~40次/分,儿童的呼吸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逐渐到成人的水平。

  呼吸的计数可通过观察病人胸腹部的起伏次数,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或用棉絮放在鼻孔处观察吹动的次数,数1分钟的棉絮摆动次数是多少次即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呼吸频率增快(20次/分)多考虑高热、肺炎、哮喘、心力衰竭、贫血等原因,但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动、进食、气温增高时也可发生。呼吸减慢(12次/分)多考虑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麻醉剂、镇静剂使用过量,胸膜炎等。深而大的呼吸多考虑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时的酸中毒等;呼吸浅则多考虑药物使用过量、肺气肿、电解质紊乱等原因。

  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为60~次/分。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安静心率是较易测量的一项机能指标,其测量方法通常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桡动脉或颈动脉1分钟的跳动次数,也即脉搏,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

  测量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测量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并排平放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压力大小以能摸到脉搏跳动为准,计一分钟搏动次数。测量时一定要在安静的情况下,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

  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次,称为心率过速。心率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心率过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可影响心率,如体位改变、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病理性心率过速可分为窦性心率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发作时速率常在每分钟~次之间。酒、茶、咖啡和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都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疾病状态中则多考虑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等原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的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心率每分钟~次,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数日,心悸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亢病人。

  成人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运动员也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正常人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则多考虑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

精彩不断,欢迎持续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d/4388.html